社論--法律之外 還應有道德追求

 |2016.04.27
1651觀看次
字級

準政務委員張景森在臉書嘲諷士林文林苑王家,引發爭議。他事後坦言不當,稱今後不再有「不適合政務官尺度的酸民貼文」。認錯是對的事,但風波未了。太陽花運動領袖林飛帆稱,「感覺太荒謬了,心裡苦,不舒坦,」希望新政府把張景森從內閣刪除。

知恥近乎勇是老生常談,一般人覺得勵志言語是八股,大多不放在心上。但近來發生很多「荒謬的事」,都令人心裡苦,不舒坦。中研院長翁啟惠捲入浩鼎案,滯美不歸時向國人道歉,返國繼續道歉,主持中研院評議會時也道歉,見總統又道歉,但出乎外界預料,只請假而不請辭。

翁啟惠向總統解釋,若請辭,外界會解讀為他認罪。雖有院士稱,絕大多數院士期待翁請辭,以顧全中研院的清譽。但也有院士認為,「現在請辭才是讓中研院蒙羞。」理由是法律採無罪推定原則,不應未審先判。

無罪推定是法律,但道德良知是更高標準。台南市議長李全教在議員選舉時涉嫌賄選,一審判決當選無效。台南市長賴清德因質疑議會正當性,期間拒絕進入議會兩百三十四天,這固有爭議,但李全教影響國民黨聲譽,也是事實。

有媒體從哲學談翁啟惠。東方思想講究群體關係,崇尚服膺大我;西方哲學認為完整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強調本能與道德間的折衝與協調。不論從哪個途徑思考,「翁啟惠給我們上了很艱難的一課」。請假而不請辭,是堅持小我與本我,是沒有超我的道德管控,是不顧大我,甚為自私。

翁啟惠曾批評大學和產業脫節嚴重,過度追求學術研究,沒有考慮社會需要。這涉及學術的「學」與「術」之辯。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部分系所雖應與產業有所連結,但人文、基礎科學的「學」性質居多,未必不符社會需要。

路易斯.芒福德是美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他曾批評實用主義自由派過於依附科學和社會科學,對人格化的世界視而不見,貶抑直覺、傳統、歷史的角色,導致淺陋、偏頗的世界觀。

所謂「過度」追求學術研究,是科技人的單面向思考,而非全面向的「學術人」反思。中研院每兩年選舉院士,曾有生物組院士因擁有多項專利,而問「人文組院士有嗎?」這種偏狹認知,以為專利等於學術,正是芒福德所批評的:「對人格化的世界視而不見。」

人文學科看似對社會沒有直接貢獻,卻有長遠影響力,培養有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的人才。中研院自吳大猷院長以來,包括李遠哲、翁啟惠皆是科學界翹楚。但中研院早期院長如蔡元培、胡適來自人文學科,學術雖無法連結產業,更沒有獲得專利,但思想啟迪青年、掀起波瀾壯闊的社會思潮運動,為世人所景仰。

芒福德認為,唯有道德感高的人才能充分動員,為人類挺身而出。「徒有生命其實毫無價值,值得奮鬥的是正義、秩序、文化等普世價值。」在法律之外,翁啟惠還應有道德追求。徒留院長之職,不如昭示普世價值,才能青史留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