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41 攝影家達絲和人類學家雅布隆斯基 彰顯人類本色

楊慧莉 |2016.04.09
1402觀看次
字級

皮膚為人體重要器官,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然而,不同的膚色卻造成殊異的觀感,衍生出各種社會和文化問題。今有攝影家達絲從美學的觀點,呈顯人類多樣的膚色美,藉此突破「有色」眼鏡下的膚色∕種族藩籬。而人類學家雅布隆斯基則從生物學的演化角度探討不同膚色的由來,帶你一窺環境的影響,以及由此衍生的健康問題。

攝影 美學觀
達絲:用鏡頭捕捉各種膚色美

安吉麗卡.達絲(Anglélica Dass),來自巴西一個多膚色家庭;父親遺傳了祖母的深巧克力膚色,母親的膚色貼近肉桂色,外祖父的膚色則是加了些許牛奶的咖啡色,一位阿姨有著焦黃花生般的膚色,另一位的膚色則是煎餅色。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達絲從不認為膚色是問題;不過,一旦走出家庭,事情就都變了調,膚色突然增添了其他寓意。

因膚色而備受歧視

學校的第一堂繪畫課就讓她百感交集。這堂課讓人興奮,又創意無限,但握在手裡的「肉色」鉛筆卻讓她遲疑了。她有著「肉」身之軀,卻不是粉肉色的;當她以為自己的膚色是棕色時,別人又說她是「黑肉雞」。七歲稚齡就讓顏色搞得暈頭轉向。

後來,達絲送表弟上學,別人當她是表弟的奶媽;參加朋友的派對,到廚房幫忙,別人當她是佣人;有一回跟一群歐洲朋友走在沙灘上,旁人當她是妓女;還有許多次,她拜訪祖母或朋友的豪宅,有人不准她搭電梯。到頭來,礙於她的膚色和頭髮,她無法歸屬於某些地方。

漸漸地,達絲習慣人們這樣的對待,也做了某種程度的接受,但內心還是有些掙扎。多年後,她嫁給了一個膚色如曬紅的龍蝦般的西班牙人。自此,一個疑問開始盤據心中:「以後生的小孩又會是什麼膚色?」

人體群像凸顯本色

思及此,又想到自己的背景和成長故事,達絲運用自己的攝影技能,開啟了一場全人類膚色的拍攝計畫「人體群像」(Humanae),「旨在凸顯人類的『本色』」。

她先是拍下主題人物靠著白牆露出香肩的模樣,接著再依工業用色票找出他們的正確膚色,重繪與膚色配搭的背景顏色。她的拍攝主題始於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後來拜社群媒體的群眾吆喝,有愈來愈多人共襄盛舉。

直至目前為止,達絲拍下了全球十三個國家、十九座城市三千多人的肖像,包括《富比士》雜誌上的風雲人物、坐船橫越地中海的難民、瑞士和里約內熱盧貧民區的學生。這些人不僅有著大異其趣的身分,還有著不同的信仰和性別認同;有些是身障者,還有些是新生兒。他們一起組成了「人體群像」。

種族概念效應延燒

達絲原本只想把作品《人體群像》放在網路上,分享她這個公開概念,沒想到後來發生滾雪球效應。大家對這個計畫大表歡迎,展場、藝廊、博物館等邀約紛至沓來;《人體群像》最後還占據公共空間、出現在街道,促成了一場公眾辯論、創造了一種社區情感。

「這些群像讓我們重新思索對彼此的看待。當現代科學質疑起種族概念時,人類所說的黑、白、黃、紅種代表什麼呢?是指眼睛、鼻子、嘴、頭髮嗎?還是跟我們的起源、國籍或銀行存款有關?」達絲說。

不僅如此,達絲的個人實驗後來演變成一場發現之旅。她突然明白「人體群像」計畫利益眾生。它有如一面鏡子,映照出許多人「無法對號入座」的窘境。

有人甚至開始跟她分享對作品的想法。舉例而言,有個家住挪威的母親寫信告知她,因膚色關係,念小五的女兒在學校備受同學質疑他們待在挪威的正當性,達絲的作品變成這位母親幫助女兒建立自信的良好教材。還有位女士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人體群像」計畫中的肖像,然後這麼寫著:「這一生,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歸類我,也許這種事可休矣。現在如果有人問我要怎麼定義自己的屬性,我會這麼回答:『我是多明尼加裔的荷蘭人,我成長在一個多種族家庭,是雙性戀。』」

作品發揮教育影響

此外,《人體群像》還在其他不同領域找到新生命,如插畫家和美術系的學生拿來作為素描和研究的範本、被選為外交事務的封面等。而說起外交事務,達絲認為傳遞此計畫意義的最佳大使是學校老師。

老師們把它當作教材,他們的熱情鼓舞了她重回繪畫課,不過這次卻是以「老師」之姿。她的學生不管老幼,都從自畫像中,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本色」。

作為攝影家,達絲明白自己可以扮演眾人彼此溝通的管道,而作為個人,她發現自己每次在拍攝某個主題人物時彷彿就坐在心理治療師面前,「所有曾經感受到的沮喪、恐懼和孤寂都瞬間化為愛」。

人類 學觀點
雅布隆斯基:深淺膚色其來有自

妮娜.雅布隆斯基(Nina Jablonski)為美國人類學家,目前任教於賓州州立大學。多年前,一場生物解剖課讓她頓悟:「我們多半所以為的人性都潛藏在肌膚裡。」

此洞見引發她研究此人體「藉由出汗調解溫度卻蘊涵社會意義」的重要器官,出版了《皮膚的自然史》(Skin: A Natural History),帶領讀者一窺何以肌膚如此獨特,甚至其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像。

膚色受氣候影響

有別於達絲從攝影美學的觀點呈顯人體膚色美,雅布隆斯基則從生物學演化的角度探討膚色的原由。

說起生物學,自然讓人想起演化論之父達爾文(Charles Darwin)。一百多年前達爾文搭上小獵犬號完成一場探險壯舉,之後他將沿途所做的觀察寫下,出版了影響後世深遠的《物種起源》。

根據雅布隆斯基的了解,達爾文也對沿路上看到的膚色型態略感興趣,他知道深膚色的人靠近赤道,像他這樣的淺膚色者通常靠近南北極。但他並未在《物種起源》留下有關膚色的隻字片語,卻到一八七一年才發表這樣的看法:「各種族間存有許多差異性,其中膚色是最顯著的特徵,不過這跟氣候無關。」

但雅布隆斯基認為達爾文有所不知的是,膚色恰巧與氣候有關。她表示,「紫外線的輻射強度與皮膚的色素沉澱息息相關,色素沉澱本身就是演化的結果。因此,我們今天看著人類膚色分布地圖,就會發現從赤道最深膚色到南北極最亮膚色的美麗漸層。」

源自深膚色祖先

雅布隆斯基還不忘點出最重要的一點:「最早的人類在赤道非洲的高紫外線輻射環境裡演化……我們都源自一、兩百萬年前的深膚色祖先。」

根據她的研究,住在赤道的人類祖先每天接受高劑量的紫外線照射。最有能量的紫外線C被阻擋在大氣層外,不過紫外線B(簡稱UVB)和紫外線A(簡稱UVA)則毫無障礙地進入地球表面。

儘管UVB極具摧毀性,卻很重要,因為它能催生皮膚裡的維生素D,有助增強骨骼、免疫系統和身體其他重要功能。但每天吸收許多紫外線照射的人類祖先卻沒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原因在於他們暗膚色中有一層作用仿如「優質天然防曬劑」的黑色素,可保護身體免於紫外線輻射的摧殘、避免DNA遭到毀壞或損害,以及讓人體裡極重要的分子「葉酸」免於受到分解,葉酸能促成體內細胞的再生。因此,為了適應環境,人類演化出這種絕佳的黑色素保護膜。

大遷徙引發色變

然而,後來人類開始移動,而且多次往赤道兩邊擴散,從早期的移往舊大陸到最近的新大陸。當人類移往高緯度氣候愈來愈寒冷之區,會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在北極,我們還是會吸收UVA,但UVB幾乎都被厚厚的大氣層給驅散了……少了UVB,就等同人類失去在皮膚中製造維生素D的潛能,給皮膚色素沉澱帶來莫大的演化影響。為了健康、保持身體的良好機能,往兩極遷徙的人漸漸演化出無需太多色素沉澱的淺色肌膚。」雅布隆斯基表示。

在人類的遷徙史中,根據雅布隆斯基的觀察,多半是自主性的,但一五二○到一八六七年間的遷徙卻是例外;當時約有一千兩百萬的非洲人被迫遷徙到歐美當奴隸,不僅引發可憎的社會後果,也危害人體健康。

移民有健康隱憂

事實上,不管是從低緯度的高紫外線照射區移往高緯度的低紫外線照射區,或是反其道而行,都會引發健康問題。

根據雅布隆斯基的研究,如果淺膚色的歐洲人遷往炎熱的非洲,就會有罹患皮膚癌和葉酸被豔陽摧毀的風險;如果深膚色的非洲人遷至寒冷的歐美,就會發生維生素D短缺的問題,維生素D不足會影響健康,包括骨骼、免疫系統和心情都將處於不佳狀態。

「流行病理學家和醫師會很盡職地要我們善待肌膚,卻沒告訴深色肌膚者住在高緯度或長期待在室內工作的隱憂。」雅布隆斯基說。言下之意,移民者縱然勇往直前,南遷北移,尋找更優的生存環境,但卻不知肌膚有「難以適應」的問題。

天然的膚色最美

儘管如此,雅布隆斯基認為每個人的膚色卻是他適應環境的最佳明證,「物種演化史的一部分就寫在肌膚裡」。

長期以來,人類在自處的環境裡總是戴著各種「有色」眼鏡看待膚色問題,衍生出白人優越、一白遮三醜或刻意曬出古銅色肌膚等社會迷思或奇特的審美觀。但在雅布隆斯基的生物學剖析下,任何膚色都是人物適應環境的演化結果。她認為光是這點就值得慶賀,因為這代表「你就是演化下的美麗產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