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人生4 心理學家卡斯騰森和影星珍芳達 從心看待老化

楊慧莉 |2016.04.02
293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歷程,但一般人多半不願正視老化問題,甚至談「老」色變。然而,心理學家卡斯騰森卻從長期的成年人心理研究中發現,年長者反而比較容易快樂。除了變得愈來愈快樂,影星珍芳達還發現人生最後的三十年別具意義,如果善加利用,可帶領人臻至圓滿和智慧的境界。

成人心理研究
卡斯騰森:人愈老會愈快樂

蘿拉.卡斯騰森(Laura Carstensen)為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和公共政策教授,以及史丹佛長壽中心主任──該中心專事探索各種創新方法,增進各年齡層人們的生命福祉。她尤其關注老年議題,對長壽者生命福祉的影響投入廣泛研究。

當高齡化社會來臨,多數人從經濟角度負面看待老化影響,卡斯騰森卻從文化角度看到一股正面力量躍升而起。原因就在於「年長者比較快樂」,這顛覆了一般人對老年人的認知──既然疾病、貧窮、喪失社會地位的問題常隨老化而至,老年人怎麼可能快樂得起來?

然而,卡斯騰森與團隊愈鑽研老化問題,就愈清楚「年長者會每下愈況」的說法並不對:「隨著年紀增長,人在知識、專業和情緒各方面都大有進步。沒錯,年長者是快樂的,比中年人和年輕人都快樂。許多這方面的研究都證實這點。」

趨向更正面的認知

卡斯騰森舉自己多年前與同事的研究為例。當時,他們用十年時間追蹤一組人的情緒變化。這些人的年齡層從十八歲到九十四歲。他們在這組受測者身上裝上呼叫器,早晚不定期地「問候」以下問題,像是:「你現在快樂嗎?」「你現在難過嗎?」「你現在感到挫折嗎?」,用一到七等級的評量判別他們每天生活的心緒狀態。結果他們發現,這些個人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愈來愈正面積極。

在卡斯騰森的研究中,年長者不僅比年輕人更正面,而且更能坦然面對悲傷的情緒。這大概也是年長者在解決令人血脈賁張的衝突和爭辯時更能勝任愉快的原因。

此外,卡斯騰森團隊還發現,年長者在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機制上偏向正面訊息。他們把一些圖像給年長者、中年人和年輕人看,然後請他們回想看過的圖像。結果,年長者記得的多半是正面圖像。他們還請受測者觀看實驗室研究中幾張表情迥異的臉。年長者會自動轉向笑臉,避開皺眉或生氣的臉。這種「趨吉避凶」的反應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便慢慢轉化為更愉悅和滿足的情緒。

更懂生命優先順序

作為社會學家,卡斯騰森團隊持續探索可能的例外:有沒有可能年長者認知上受損,比起負面情緒,正面情緒是較易導入的?也或許當人腦的神經中樞退化後就不太能處理負面情緒了?

不過,這些假設後來都被推翻了。他們發現,那些心智最銳利的長者往往能顯現最正面的影響力,且在重要的情況下,年長者處理負面訊息的能力與正面訊息一樣好。

在卡斯騰森團隊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年長者的這些改變起因於人類監控生命時間的獨特能力:一旦人類認知到自己不會永遠活著,就會改變人生的態度,變得更正面積極,更懂得生命的優先順序,而不再注意那些芝麻綠豆小事;有此認知後,年長者就會開始細細品味人生,變得更珍惜周遭事物、更願意與人達成和解;隨著年紀增長,人會愈來愈投注於自己重要的情感生活,於是每天變得愈來愈快樂。

國有一老如有一寶

當高齡化社會成為全球趨勢,未來會是何種景況?卡斯騰森認為,高齡化的人口數字無法決定結果,但文化卻可以:「如果我們可以投資科學和技術,解決年長者所面對的問題,就能善用他們的力量,全面改善社會上各個年齡層的生命品質。」

而當今年長世代來自戰後嬰兒潮,他們多半因處於太平盛世而在各方面比他們的父母有更好的發展。這讓卡斯騰森更加堅信:「一個社會如果擁有數百萬情緒穩定而又健康、有天分、受過高等教育的資深公民,就好比為生命中的各種問題備好相關知識,隨時可用來解決當今世上所面臨的各種重大議題。這種社會更甚過去任何一個社會。」

因此,卡斯騰森呼籲世人改變思惟:「別再只是談論要如何拯救這些老傢伙,開始想想要如何讓這些長者來拯救我們吧。」

生命的第三幕
珍芳達:正面回顧 翻轉人生

珍.芳達(Jane Fonda, 1937-)為美國影星、作家、電影監製、健身教練和支持環保議題、和平和女性賦權的活動家。

隨著年齡增長,珍芳達漸漸意識到一個切身問題:長壽議題。拜醫療技術進步之賜,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了。比起一個世紀前祖先們的壽命,現在人類平均多了三十四年的餘命。

對珍芳達而言,這多出來的餘命不同凡響,但文化意義上似乎仍跟不上人類壽命的大幅演進;世人仍用舊式的弧形曲線看待人類新的生命進程,亦即出生、在中年走上巔峰,接著就往下走向衰老。

尋找新的人生譬喻

珍芳達認為這多出來的三十年光陰相當於人類的第二個成年時光,她把它稱為「生命的第三幕」。她留意到,當今有許多哲學家、藝術家、醫師、科學家都漸漸正視這段生命歷程的重要性,開始捫心自問:「要如何善用這段時光?讓自己繼續活得精采?是否可為這多出的人生階段給予一個更恰當的人生譬喻?」

後來,珍芳達花了一年時間鑽研和書寫此議題,並找到一個更貼切的新的人生譬喻:階梯人生。有別於過去「弧形人生」的說法只專注於肉體的衰老,珍芳達則把人生比喻為階梯,在「生命的第三幕」時邁向靈性的巔峰,集智慧、圓融和信實於一身。

因此,她堅信「上了年紀絕不是病理的表現,反倒是一種可拿來好好發揮的潛能」。事實上,她也發現許多年過半百之人活得愈來愈自在、愈來愈慈眉善目。

深入其中恐懼消失

不過,珍芳達坦承自己早些年可不是這麼想的。她記得自己在四十來歲時,開始擔心「快要變成老太婆了」。奇妙的是,一旦身處「生命的第三幕」時,她覺得很快活,這才發現原來踏進來後恐懼自動消失,因為她了解到「自己依然沒變,也許更接近本色」。她覺得這就好比畢加索曾說過的一句話:「你得花時間,讓自己變年輕。」

不同於「弧形人生」,珍芳達認為階梯人生可以無礙於身體的老化或退化。她舉了一個退休律師的故事為例,證實自己的論點。

這位退休律師叫做賽麟格(Neil Selinger),他因加入某個寫作協會而找到自己的聲音。賽麟格後來不幸罹患漸凍人症。儘管身體漸漸失能,他的心智卻仍健在。他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發抒自己罹患疾病的心路歷程:「我的肌肉漸趨萎縮,我的寫作力道在增強;我慢慢失去說話的能力,卻從寫作中獲得發聲的機會;我的身體在變小,我的心智在成長;我失去了這麼多,但我終於開始找回自己。」

對珍芳達而言,賽麟格儘管體力漸失,卻步履穩健地踩踏在自己的「階梯人生」上。

回顧過往認識自己

靈性成長,無疑地,是珍芳達認為所有人在「生命的第三幕」可追求的目標。但在此之前,她覺得每個人都得「回顧過往認識自己」,只有認清自己才有據以前進的目標。

而她在六十歲即將步入「生命的第三幕」時,開始回顧自己生命的前兩幕,藉此重新認識自己──但不是父母或其他人眼中的自己。後來,她發現自己所做的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生命回顧」(doing a life review),一個可賦予生命「新意」的歷程。在此過程中,她漸漸釐清一些事情,發現許多過去她誤以為是自己搞砸的事情並非都是自己的錯,有些甚至與自己無涉。藉由回顧,她原諒了別人和自己,不再讓過去成為自己的羈絆。

改變與過去的關係

回顧過程,珍芳達受惠於奧地利神經學家法蘭克(Viktor Frankl)作品《意義的呼喚》(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啟發。法蘭克曾被拘禁於納粹集中營,長達五年;期間,他看遍周遭人對逆境的各種反應,已能得知他們一旦出去後的表現──有些人可能沒事,但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再也走不出被迫害的陰影。差別就在於每個人如何運用他身上一件任何人都無法取走的法寶:「詮釋生命處境的自由」。這種自由無視一個人當下是否身處貧富貴賤、安康或痛苦,卻能決定他生命的品質;換句話說,一切端視於他賦予自己所處現實什麼樣的意義。

珍芳達建議世人,不妨善用「生命的第三幕」改變我們與過去的關係,重新看待與過去人事物的關係,因為「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對經驗的深省,讓我們變得明智,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圓融、有智慧而信實之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