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吃素餃 新年享平安

文/沈安娜 |2016.02.07
2458觀看次
字級
春節是孩子們最開心的節日。圖/沈安娜
中國幅員遼闊,除夕吃餃子的習俗與寓意各地不同。圖/沈安娜
出門在外的兒女不管天氣如何,哪怕天涯之遠,都要回家吃年夜餃子。圖/沈安娜

文/沈安娜

中國民諺有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或云:「初一餃子初二麵,初三合子圍鍋轉」。所謂「合子」其實就是一種餃子,平時烙熟,初三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但中國人最講究、最為看重的,還是大年除夕的年夜飯,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

餃子雖小,文化內涵卻頗深,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專門研究秦漢以前禮儀的論著,書中寫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源自誰人之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缺乏較為準確翔實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

一夜連雙歲 五更分兩年

春節是最富詩意的節日,以春季之始作為一年的開頭,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一如作家魯迅所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人們把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秋的豐碩、冬的收藏一起釀成濃釅的喜悅、香甜與四季企盼都凝縮在這一天。

出門在外的兒女不管陽光明媚、薄寒輕暖,還是大雪抹平江河、堅冰封蓋山川的雨雪霏霏、風刀霜劍,哪怕天涯之遠、咫尺之近,都要「奔年」回家吃這年夜餃子。

這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除夕餃子,自古傳說吃了可達到「更歲餃子」的喜慶,因此衍生出許多講究:一是餡必清素,不能放葷,寓意素淨、順利;二是包必人多,能幹活的人都湊向前去一起包餃子,寓意親和人氣旺;三是燒必秸桿,不用風箱吹,只能用芝麻桿、棉花桿等秸稈燒,意為節節高升;四是吃必守規,依輩分的次序吃,輩分高的先吃,吃時要吃偶數,不能吃奇數,因為奇數不吉利。另外,開桌食用前要先放炮,意為除邪驅惡,吃時儘量縮短時間,避免差錯。最後,要將餃子盛在大盤裡,家人相擁而就,吃時不蘸汁,小孩不上桌,寓意穩妥、平安、吉祥。

幅員遼闊 習俗不相同

中國幅員遼闊,除夕吃餃子的習俗與寓意各地大不相同。清初河北《肅寧縣誌》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享,各食餛飩,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義。」蘇杭一帶,除夕夜吃蛋餃和胖頭魚,但魚只吃中間留頭尾,蘊含金銀元寶和有頭有尾,一年到頭,家事盛旺。雲南昆明地區除夕年飯吃大豆製成的餌塊,可炒、烤、煮成甜鹹味,祈祝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至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的除夕團圓飯則是吃酸菜大肉餃,寓意「酸寶」(拴寶)。河南一帶把餃子與粉皮一起煮,叫「粉皮餃子」,寓意「玉帶纏寶」。陜西一帶則將餃子和麵條一起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山東一帶的除夕夜則是全家坐在一起包餃子,年夜必須吃素餃子,意求新年素素淨淨、平平安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