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二之一)

星雲大師 |2016.01.19
15776觀看次
字級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全冊約五百頁,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六期),歡迎索閱,參閱廣告版,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六期郵資一百二十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如需較大數量,歡迎助印,每本台幣一百元。
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二之一)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但〈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本期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全冊約五百頁,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六期),歡迎索閱,參閱廣告版,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六期郵資一百二十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如需較大數量,歡迎助印,每本台幣一百元。

(一)、出家求法

說起佛陀,他的一生可以說多采多姿。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的科學、「四吠陀」的哲學。在王宮裡的生活,想要什麼都能擁有,甚至即將繼位國王,可以用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但這時候,他卻觀照到人生社會種種的無常現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甚至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等,這些現象,都讓他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

尤其他發現,政治並不能解除人間社會的生死苦惱,不能解脫人心裡的煩惱無明,因而興起出家學道的念頭,想要徹底自我拯救,用超越政治的真理來救度眾生、改善社會,消除人間的恐怖、罣礙、執著、悲傷、痛苦等等,最終找到人生的究竟歸宿。

悉達多太子先是稟告父王,說明自己出家修道的志願;但是,身為王公貴族的一分子,父親淨飯王哪裡會允准他的出家呢?當然不予答應。

由於父王堅持他應該順從世間法,繼承王位,擔負統理國家的責任義務。悉達多太子便提出要求:「父王,要我不去出家可以,但希望你能滿足我的四個願望: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

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

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

淨飯王一聽,反問:「你怎麼提出這樣的要求?這些問題,誰能幫助你解決呢?」

太子懇求說:「如果父王不能滿足我,那麼就讓我去探索自己吧!」

雖然父王不答應,悉達多太子在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決定抛棄王位與一切榮華富貴,於某一天夜裡,人們熟睡的時刻,和侍從車匿騎著白馬出城而去。

為了避免家國的牽掛糾纏,以及淨飯王派出人馬的追趕,他想,還是離開國家愈遠愈好。經過好些時日,來到了南方的摩揭陀國境內,在一座苦行林中,和一些修道者相聚,共同修學。那許多苦行者,都是當時印度苦修的外道,悉達多太子不但向他們請益,甚至還拜外道仙人阿羅邏迦藍為師,想要跟他學習解脫的方法,但是一切都難以如願,悉達多太子最後進入個人的苦修。

根據《釋迦譜》記載,在苦行的生活裡,太子每天以麻麥充饑,甚至禪修打坐的時候,鳥雀在他的頭頂上築巢做窩,他也順乎自然,隨其來去。由此,也就可以想見當時他刻苦修行的情境。

這期間,王宮大臣們隨後追趕而來,希望勸回太子,但悉達多太子心意堅定,誓死不從,反而把這五位大臣留了下來,讓他們跟隨在身邊,共同苦行修道。

歲月漫漫,經過多年苦修之後,太子仍然感到不能進入真理的世界,不能悟知救度眾生的途徑。這時他才發現,不僅過去五欲六塵的生活纏身,不能讓人快樂,現在苦行的修身,也難以安穩自在,並不是虐待自己的身體才叫做修行。因此,他毅然起座,決定轉換地方修道。

就在太子起身要到尼連禪河沐浴,卻因為體力不支而昏倒;幸而有牧羊女供養乳糜,才讓他恢復了一些體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位隨從者卻認為太子不能堅持苦行,道心退墮,竟然絕情離他而去。

其後,悉達多太子便獨自走到了現今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在一株菩提樹下結草為坐,並且立下誓願:「如果不能證悟真理,我將永遠不離開這個座位。」(《佛本行集經》卷二七)

那些禪思冥想的過程中,悉達多太子煩惱不斷,外有功名富貴、聲色貨利的誘惑,內有貪瞋愚痴、疑忌不平的騷動。但他勇敢正視這一切煩惱,直到一一克服之後,終於在西元前六百多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星月交輝的時刻,廓然大悟。

法界平等 醞釀治心理論

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記載,頓時,如同天崩地裂,虛妄的世界消滅,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另外一個金光閃爍的真理世界。在這個真理的世界裡,他看見了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愛恨等對待,都在一念之間完全消除;他悟到了「緣起性空」,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他領會到人的色身雖有生老病死,但真如佛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

此時此刻,他的心就像一汪平靜無波的湖水,十法界眾生的情況,忽然浮現在眼前,歷歷分明;對於困難問題的解決,也突然胸有成竹。他自知已經從差別裡獲得了平等,從複雜裡獲得了統一,知道自己徹頭徹尾改變了人生,也自知可以用覺悟的真理向世人宣說。他口中喃喃發出:「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生佛平等」的宣言。(《華嚴經》卷五一)

不過,開悟後的佛陀,並沒有急於講說悟道的真理,仍然繼續沉思冥想,醞釀治心的理論、悟道的步驟、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觀察,甚至未來宣揚真理、建立六和僧團、提倡四眾平等的難題,也都一一設想了。因為佛陀明白,對於這許多道理,世間人只要能奉行,都能獲得跟他一樣的修行體驗,證悟真理,獲得圓滿解脫的人生。

(二)、教團成立

又經過了一段時日,在他把所證悟的道理反覆思惟之後,心內坦然如同一輪明月,可以照亮世間。這時候,他想起了過去一起修行的同道憍陳如等五人,希望能將悟得的道理和他們共享。就在不遠的一座山丘上,證悟後的佛陀找到了五位同伴,向他們「三轉法輪」,講說佛教的總綱「苦集滅道」。《佛說三轉法輪經》裡記載:

第一轉,他說:「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感性;圓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的道,可修性。」這就是佛教史上所稱的第一次大轉法輪。

隨後,佛陀又教誡五位同修者:「人間逼迫的苦難,你們應該知道;人生的煩惱無明,你們應該斷除;不死的生命,你們可以圓滿;解脫的道法,你們應該修證。」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二轉法輪。

接著,佛陀又再說:「這許多苦難,我已經知道;這許多煩惱無明,我已經斷除;這種不死的生命,我已經證得;這許多道法,我已經修學。」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三轉法輪。

這五位修道者在聽聞佛陀說法之後,也都如同撥雲見日,忽然心地開朗,成為大阿羅漢。原本他們看到捨棄苦行的佛陀回來,都不想理睬,現在卻被佛陀的威德慈光攝受,不由自主地就跪下來,懇求說:「悉達多,我們終於認識了您的偉大,我們願意做您的弟子,跟隨您學習。」

佛陀聞言便開示說:「我已經不是悉達多了,你們叫我『佛陀』吧!我同意接受你們的入道,共同度化眾生。」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中記載,他們就這樣成為佛陀最初的五位比丘弟子。而佛、法、僧三寶具足,一個宗教的雛形也就此宣告完成。今日到印度旅行的人,假如要想禮拜佛陀的聖跡,當時佛陀為五比丘說法的說法台,也都還留有紀念性的建築遺跡。

接著,佛陀率領五比丘展開了印度傳道的生活。漸漸的,有許多慕道者前來聆聽佛陀說法,包括了修行悟道的人士、覺悟的聖者等,都聞風而來。好比當時外道中最大的團體,由優樓頻羅迦葉為首的三兄弟,率領了一千多位弟子,一起皈投到佛陀座下,這對日後佛陀的傳道有相當大的助益。

同時,聲望很高的舍利弗、目犍連的門人團隊,大概二百人也皈投佛陀座下。另外,中印度波羅奈國大富長者善覺的兒子耶舍,因為厭離俗世而出家,也成為佛陀的弟子,並且帶了五十個人跟隨佛陀學道。後來,他的父母及妻子也都皈依三寶,成為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先後記載了他們皈依的情形,可以說,千二百五十五人的教團,就這樣在人間逐漸地開展出來。

教團龐大 制訂僧團戒律

從這個時候起,佛陀的聲名大噪。當然佛陀也知道,依照印度現實的環境、氣候,以及社會文化的需求,這麼多人要跟隨他修道、生活、弘法,教團如此龐大,除了需要制訂僧團戒律,覓得一個居住的地方也是當務之急。很快地,佛陀就得到了過去想要把國土捐贈給他的頻婆娑羅王的護持。

在距離佛陀證悟的菩提伽耶不遠處,頻婆娑羅王撥出一塊廣大的土地,建立了「竹林精舍」。分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五百樓閣、七十二間講堂等,提供給佛陀講道,以及跟隨佛陀學習的千餘位弟子安居修學。這也是佛陀傳道的第一個道場。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裡,可以看到當時法輪初轉的時空情景。

佛陀雖然在南方傳道,但也有來自北印度旅行經商的人前往聽法聞道。在一次傳教中,北方舍衛城的企業家須達長者,因為聞法而心開意解,生起了信心,故而發願回到北方後,由他護持建設「祇園精舍」,請求佛陀也能到北方弘揚佛法。(《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中)

在北方,須達長者出資買下了祇陀太子的花園,作為建築精舍的土地。建設期間,佛陀還派遣舍利弗監工,最終順利完成一座至今地基猶存的道場,成為佛陀在北方弘法的根據地,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在經典裡可以看到的「祇樹給孤獨園」。

據《五分律》卷二五記載,祇園精舍土地平正,面積大約有八十頃,除了中央的佛殿,周圍有八十間小房,並且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等等設施。

法為中心 開發自性智慧

到了這個時候,南北印度都有了道場,而佛陀率領千二百五十五位常隨眾弟子在各地展開傳道,也都獲得社會大力的支持,連北方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加入了信徒的行列。佛法由下而上弘傳,是比較辛苦的,但現在有了南北兩個國家的國王護持,由上而下傳道,佛陀的弘化形勢也就非常順利展開,信眾與日俱增。可以說,這時候的佛陀,已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教團。

佛陀的偉大,在於度眾方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他不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一再強調「我在眾中」,是眾中的一個。他告訴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表明信仰真理最主要的是信仰自己,開發自性的慈悲、智慧,教團是以法為中心的教團,並且提出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佛陀如此開明的教法,怎能不為人間的大眾所接受呢?因此,當時佛教在印度各宗教中能夠顯得特出,就不是沒有原因了。

當然,一個教團的成立,並不是那麼容易。舉凡如何散播救人救世的真理,也就是所謂弘揚佛法;抑或對人民如何救苦救難,即所謂度生弘化;另外,還有僧團的組織、衣食住行的生活等等問題,都必須做出周全的規畫。

尤其隨著現實生活的需要,佛陀為僧團訂立了初期共住的規範,以「六和敬」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比方:身體安閒,排隊次第有序,行為不侵犯別人,大家相處和樂是「身和同住」;講話不喧嘩,語言要親切,彼此沒有衝突,是「口和無諍」;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是「意和同悅」;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戒和同修」;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的享用平均分配,如果有多餘,就分給貧苦大眾「利和同均」;聽聞佛陀說法,以取得思想上的統一,是「見和同解」等。到了這個時候,教團更加健全,也更能清淨修道了。(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