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攝影家 相機就是他的速寫簿──與阮義忠談異鄉與土地

文與圖/徐禎苓 |2015.12.01
2103觀看次
字級
本刊採訪於北投阮義忠攝影工作坊。圖/徐禎苓

文與圖/徐禎苓

名聞遐邇的法國攝影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以「決定性的瞬間」為拍照核心。他論及攝影,是「在瞬間裡,認識事件的重要意義,並透過形式上的準確構圖,以求事件的適當重現」。影像,凝止住某個時空某個人事物發生的剎那,戰事也好,鄉野也好,喜樂也好,憂傷也好。他說:「相機就是我的速寫簿。」如斯觀點深深影響著阮義忠,尤其是第一部攝影集《北埔》。

地方的歲時節令、住民生活,被每個如鷹一般的快門精準捕捉。那些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經構圖、亮度、焦距等思量與校準下才拍攝。「當時注重決定性的瞬間,注重時間和空間微妙的交叉點」,因而照片毋須裁切,往往即屬佳作。藝術至上,在集結成書時也「以攝影藝術的角度選照片」。

好些時間,阮義忠利用寒暑假遊歷異地,踏足伊斯坦堡、摩洛哥、巴黎、里斯本等,逐步將各城市的景貌喀嚓定格入底片。格格畫面,段段旅行,隨手拈來,沒有任何調味。就嚴格標準來說,盡非嚴肅之作,「以前會覺得這些都不算是藝術創作」,阮義忠謙稱都是隨便拍的。就這樣,旅程記憶僅僅被擱置著,兀自積累其厚度,幽幽等待某天能重啟、重返、重訴。

然而,這一擱就是二十多年。

為了撰寫中國《南方都市報》文化專欄,阮義忠才仔細整理、觀詳過去拍攝的照片,回到按快門的當下,跟對象以及當年的自己對話,並且從回憶裡體悟當時自己和對象之間的關係。「按下快門的瞬間是永遠不會變的,可是幾十年來自己也在變,所以會把照片當成鏡子,問自己:我變了沒有?我到底變多少?」並思索在歲月與成長的路程中,自己流失了什麼?又獲得了什麼?進一步去了解生命總總。

阮義忠談起摩洛哥旅行,那兒的陽光刺眼,人們皮膚黝黑,又喜穿白衣,對眼睛是新鮮與刺激,對鏡頭卻易曝光,加上誤用有瑕疵的底片,使得照片布滿缺陷。不過,日後幾經慢工修補,瑕疵已肉眼難辨。過程中,他體悟到攝影機器並不全然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什麼、想記錄什麼、心被什麼感動」,「眼睛看到的是事物外表,還是內在?」即便是一卷帶有瑕疵的底片,若能接受缺陷,用意志力去彌補,瑕疵也可能不存在。況且,攝影只要沒有技術犯錯,角度站對,每個瞬間便足以替一個時代製作時空膠囊。一瞬即永恆。時間愈久,魅力愈大。他說。

「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有動機,不管是不是為了藝術的理由、為了美的理由。」現在,阮義忠對待這批不嚴肅的國外影像,已經「不是要證明自己的藝術成就」,因為除了美,總還有些用,若是能抒發「內心對生命的感悟」是最好不過了。他透過影像與文字作為說故事的方式,兩者配搭,讓攝影與文字共構動人篇章。往常這些影像故事多在課堂出現,與學生共享,而今付梓成冊,新書《在他鄉》即如是。以圖像為重,談內心感受。

《在他鄉》是對旅途遇見的貴人一個道謝機會,以此做為挑選照片的角度。一直以來,阮義忠的攝影作品多以人文為主,鮮少拍自然風景,因為「真正的大自然美,人工是無法替它加分的」,「我們從自然吸收到一些東西,知道自己的渺小,並且安於渺小,就足夠了」;只有缺陷、遺憾、平凡、不夠美的事物,才可能經過藝術家的發現,提煉出它的不凡與深刻意義,所以「把人拍得更有尊嚴,把空間拍得更有氛圍,把事情拍得更動人」,是對拍攝對象的尊重,也是藝術家的創作態度。

和創作一樣,旅行也是一趟離開再歸返的航程,重新去錨定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乃至於自己、原鄉的位置。《在他鄉》由異域出發,回過頭來丈量台灣在世界的位置,釐清它在自己心中的感受。〈自序〉提及「旅行使我對故鄉與本土有新的定義。」這句話有感於某些台灣人高唱「愛台灣」,可是那分愛卻縮限於自己居住的城市,其餘和自己居住地無關者皆不關心,不禁思索「愛」的定義是什麼,以及那種愛台灣的想法所產生的蒙蔽。當年,阮義忠一步一腳印走遍台灣,完成《八尺門》、《人與土地》、《台北謠言》等攝影集,他享受台灣土地未破壞的時候,而今土地變得千瘡百孔;他愛那時「人和人的互相信任,愛台灣人的勤奮與刻苦耐勞,還有互相包容」,而今煽動人群的政客正撕裂著土地,可是痛心的批評卻被誤認為不愛台灣。「愛不是用說的,是付出的。」

對於藝術家,愛台灣也許是身體力行於攝影,把世界、台灣各個角落放在世人面前,「好攝影是讓觀者站在與攝影家同樣位置去感受到同樣事情」,甚至讓前人拍攝的照片成為自己的視覺經驗,立足在他的肩上,看得更深更遠。

明年一月十六日他將和日本攝影家須田一政在台北藝庵畫廊舉行雙個展,須田在八○年代拍攝台灣,他則拍下一九八二年的日本。那一年是他首次出國,在異國感受不同族群、文化,「離家才會知道什麼叫做家、什麼叫做本土」,應該從大格局去觀看台灣。他已規畫六十到六十五歲發表國外影像,七十歲發表攝影全集。「都是愛台灣,只是愛的方式不同。」他補充道。

最末,談起兒子阮璽的手機攝影,阮義忠笑說:「我一看了就喜歡」,作品中「有傳統相機嚴肅的構圖,對快門機會的要求」,「用非常隨意的工具,卻用不隨意的態度」。現在兒子也踏上攝影家一途。

想來也許就是那種不隨意的態度,讓世界成為藝術家眼下的速寫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