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素饌亦可臻大同

文/朱振藩 |2015.11.30
1418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羅漢菜」和「羅漢齋」一樣,均為寺院備辦之菜,其後在宮廷及民間廣為流行。兩者之名雖異,其實大致相同。根據清人薛寶辰的講法,「羅漢菜」古已有之,「甚有山家風味」,並引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的詩句「童炒羅漢菜」,證明其源遠流長,同時它不僅可以作菜,還可當成主食充饑,是年長者的恩物,長年食用,有益健康。

有則軼事深得我心。指出「羅漢菜」,意即沒有貴賤之分,大家都是羅漢,一視同仁。此一說法源自福建,相傳清順治三年,定光、伏虎二古佛在長汀「顯靈」,汀州府八縣的名山古剎,計有數百僧尼,聞訊齊聚雲集汀城,乃在西門外羅漢嶺的羅漢寺中,舉行盛大廟會。寺僧用羅漢井水烹飪素菜,設宴款待他們。素席達數十桌,並特地燒一桌上饌,供十八位高僧食用。當高僧們巡視各席,發覺菜餚差別甚大,隨即吩咐將主桌的上等素菜,搭配均分給各桌,讓僧眾共嘗美味,姑不論此事真假,迄今,當地的人們還一直津津樂道。

此菜譜保留於《長汀傳統食品》一書中。其製作方式,大致是:芋頭去毛皮、洗淨、切成片;腐竹洗淨水發,再切成三公分長的條段;冬筍去殼切片;冬菇洗淨水發;備齊各料待用,鐵鍋置花生油,燒至冒青煙時,先將切好成三角形的豆腐,炸至金黃色,撈起;接著把芋頭片裹以地瓜粉,炸至金黃色,亦撈起待用。鍋內隨即傾入大量冷水,待水滾後,把芋頭片、油豆腐、腐竹、麵筋、冬菇、冬筍等料,一一入鍋內煮,最後酌加金針(黃花菜)和些許細鹽,藉以增豔助鮮。

此菜花色多樣,濃香四溢,味美鮮甘,確實不凡。

然而,這種大鍋菜固美,用小鉢燒亦佳,旨在發揮各料之長,納眾味於一鍋,使其互逞佳味,達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堪稱鍋文化代表。就在同一時期,這種山家風味,開始強調主味,追求特色的鮮明,表現在素菜上,尤其是花果類,綻放新的風采。此法亦出自寺院,可謂錦上添花,臻盤文化的頂峰。

清初人錢泳的《履園叢話》上記載:「近人有以果子為菜者,其法始於僧尼家,頗有風味。如炒蘋果、炒荸薺、炒藕絲、山藥、栗片,油煎白果、醬炒核桃、鹽水熬花生之類,不可枚舉。又,花葉亦可以為菜者,如胭脂葉、金雀花、韭菜花、菊花葉、玉蘭瓣、荷花瓣、玫瑰花之類,愈出愈為新奇。」

其實,以上所舉者,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即記載了甚多,只是流行不廣,清初始成風氣,今則視為平常。但它與「羅漢菜」,兩者並行不悖,可以「求同尋異」,沛然莫之能禦;而且同納一桌,食客各擇所好,可營造融洽氣氛,不也其樂融融!

二○一二年秋,應邀至洛陽市的「真不同」飯店用餐,這裡非比尋常。早年周恩來曾在此設宴,款待加拿大的杜魯道總理,共品「牡丹燕菜」,傳為食林盛事。

待我嘗完其著名的「水席」後,隨即在眾目睽睽下,題寫「同中尋異,異中求同,食界大同,真正不同」十六字。如以此置諸素饌內,當可放四海而皆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