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誼】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

文/周玲惠 |2015.11.24
9935觀看次
字級

文/周玲惠

論語八佾:「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孔子入太廟憑著不恥下問之精神,常常打破砂鍋問到底,相當好學。

「龜毛」一詞當是源自日文的「遇問」,日本話「遇問」讀音似「姑摸」,意指「遇到什麼都要問」,打破砂鍋問到底。台語借用過來,依讀音近似「龜毛」,後來再轉而變成國語發音。遇問的精神來自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遇到什麼都要問」,那麼,孔子龜毛嗎?

日本空海大師曾著《三教指歸》。該書裡有蛭牙公子、龜毛先生、兔角先生、虛亡隱士、假名乞兒等等,其中龜毛先生是一個引經據典、誇誇其談的腐儒,顯得形象拘謹、態度迂腐,所以「龜毛」一詞也就引伸出「過度拘謹、凡事想不開、做事畏縮、不乾脆、非常煩人」的意思。孔子入太廟憑著不恥下問之精神,又認為尊重太廟管理人員之解釋,每事問也是一種禮儀。

王陽明(1472~1528)對孔子每事問之解釋:「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箇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箇天理。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箇天理所在,便去盡箇天理;不是本體明後,卻於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繁,聖人須是本體明了,亦何緣能盡知得。但不必知的,聖人自不消求知,其所當知的,聖人自能問人,如『子入太廟,每事問』之類。」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無人敢說自己無所不知,所以陽明先生會有此言。

先儒以為孔子謹慎,孔子自認為是一種禮節。就如我們去拜訪別人,不見得全懂別人之內涵,經由別人之解說可以更了解其精粹,又每事問給主人一種尊重,當然是一種禮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太廟內之規矩也許孔子完全了解,但為了禮儀、尊重、謹慎或者更深入了解,甚至於測試太廟人員對太廟儀禮了解的程度,都可以提問;所以孔子入太廟還是要遇問,要每事問,不是龜毛、形象拘謹、態度迂腐、吹毛求疵。

現代人,隔行如隔山,處處是學問,問中可以得到、學到,如不遇問,則真的什麼都不甚了解。學校老師也鼓勵多問,從發問中可以了解提問者之程度,了解否,有無誤解等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