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網語情緒化欠規範

 |2015.11.23
1755觀看次
字級

台灣的網路文化充斥情緒語言。傳統媒體受到法令及專業規範,網路則獲得更多寬容、言論自由。也正因此,躲在隱密的網路叢林中,一些人傳播了不實訊息或惡意發言,造成傷害卻不需承擔太多責任。

網路的匿名性使人自認不受約束(去約束效應)。美國網路心理學者蘇勒說,人們在網路世界的言行通常不會出現在真實世界,可能是良性(不尋常的仁慈與慷慨)或惡毒(粗魯的語言,苛刻的批評、憤怒,恨意甚至威脅)。

蘇勒提醒:「如果你想成為部落客或推文,最好經得起惡意批評。」美國皮尤調查中心指出,六成九的美國成年人自稱「曾目睹對別人刻薄與無情」,貼文包括惡意諷刺、施虐的誇張言論,企圖使人陷入沮喪或意在挑釁。

賓州大學學者帕威爾斯基說「惡比善更有力」,我們對不好的經驗與批評反應比較強烈,而且記得更牢。大陸學者研究發現,憤怒在網上傳播得最快,遠超過快樂情緒。上網後,一些真實世界的凡人就成了「怪物」,唯一目標是製造痛苦。

網路社會心理學指出,人們傾向於注意負面訊息與效應。不過心思可以駕馭,「如果認清攻擊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容易面對他們的惡評,甚至置之不理。」如果諷刺有事實根據,負面評語或許有助於我們更了解自己。方法是考慮對方的動機,從刻薄評語中自省。

正面經驗會成為長久記憶。如果和好友分享他人的肯定,而不是讓你感覺受傷的評語,品味他人的恭維不只令人愉悅,而且聰明。帕威爾斯基說:「我們應該接受並欣賞讚美。它們是禮物。」

有人投書報端,稱網友針對時事的罵文成為新聞,有的被媒體全文照登,有的節錄成「酸文大全」。但部分網友所怒天經地義,句句罵言大快人心;部分則習於追捕失言,而非謹守口德。因此轉貼情緒文之前,應多觀察和思辨。言論自由很好,但別逾越界線。

對民主政治或社會參與而言,網路變得愈來愈重要,甚至超越傳統組織動員。轉貼成為表達自身觀點的「象徵性行動」;因此這個公共空間的自由與公正,要靠使用者共同維護,勿讓少數人的輕率及惡意汙染。否則,這個自由空間將變成蠻荒世界。波士頓東北大學研究員威爾遜說,網路發言往往使「有特定情感傾向的人組合到一起,互相交流,但訊息可能超過這群憤怒的人,蔓延到其他地方」。

當代社會,各種媒體相互連繫,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當網路發言透過媒體轉換成資訊,一再轉手,不知多少人滲透參雜,最後匯集成「匿名」的巨靈,化約成數字或代名詞,進入我們的社會生活。媒體素養已進入到後現代的符號情境,需社會全體進行自我建構的反思與再確認。

臉書七月表示,將關閉以「靠北」為名的負面粉絲團,放送正面能量:此事雖無疾而終,但想有正面能量,就要有正面思考。台灣社會風氣日益惡質,愈來愈不見人性高尚的表現,人生修養的境界。用正面思考取代謾罵,自己結善緣,別人也相敬,才能在社會上散播祥和與安樂。希望有一天,上網不必「經得起惡意批評」。

(系列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