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在生活裡成就人格精神

 |2015.11.18
1977觀看次
字級

憂鬱症、隨機殺人、自殺這些新聞常被媒體醒目報導,引發人們痛惜、不安、情緒低落。政府的安全體系無法全面防範,因此要從個人思考,「維護生命尊嚴」需從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進行,培養正面人格。

台灣常以清寒者、身心障礙者艱苦求生、血淚交織的個案為「自強」楷模。但絕大多數人是一般人,沒有「絕境求生存」的極端困境,多半只是考試考壞了、親子或夫妻關係不佳、失業或薪水過低等引發負面情緒。這些「人生細節」有時便足以造成憾事。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曾向讀者徵文,請大家說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幾千人投稿,他原以為會看到「成功的窠臼」,如立下遠大志向、改變世界等。但很多人只是透過追求幸福的小日子,找到人生目標。

投稿者伊莉莎白講了一個故事,有位記者請一個人展示他最寶貴的東西,那人驕傲而激動地拿出他所得到的禮物,是一隻破舊錫壺,小心翼翼用布包著。記者不懂,那人說:「它帶來的啟示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發光。」

另一位投稿者說,「我很欽佩那些目標明確、堅定的人,世界需要他們。」但他說,他一直都有一個「用小字寫的目標」。

八十五歲的漢斯皮什寫道:「人生意義是個緊迫的問題,人生目標的問題就另當別論了。能活著,我心存感恩。每一天都要過得有意義,跟(一部分)家人和(愈來愈少的)老朋友在一起。」

人生意義與人生目標,的確有所不同。人們從小開始接觸偉人、自強楷模,作文課寫「我的志向」,即使只是希望成為護士,也要成為南丁格爾,落入「成功的窠臼」。

何謂「用小字寫的目標」?《紐約時報》另一位專欄作家羅傑科恩有些看法,他說很多人反思希望與幸福的本質,考慮如何實現,但生活是一個接一個「任務」,好好完成每天的任務,也能在日常事物中找到樂趣。

這就是破舊錫壺彰顯的人生意義,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發光,成為自強楷模。就像八十五歲的漢斯皮什整理花園時,看到某種美麗、切實、均衡的東西。相對於鼓舞人心的英雄,無數個每天都有所「成就」的凡人,反倒是幸福的開端。

羅傑科恩強調,責任與幸福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更大。責任不必宏偉。之前父親節民調顯示,五成四的孩子每天與父親聊天不到半小時,近三成每周與父親吃晚餐不到三次。從前政府推廣「爸爸回家吃晚飯」,都只是要爸爸們盡一點「小責任」,陪伴孩子成長。在和諧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更多正面人格。

不管多麼耀眼的成就,也無法給人帶來長期幸福。羅傑科恩建議:「傾聽你的內心,找到讓自己興奮的事物:也許是完美的句子、絕妙的配方、精緻的醬汁或巧妙的和解。」所謂完美句子,應用於生活中,可能就是一句讚美。它不是什麼人生目標,反而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意義。

卡繆名著《鼠疫》的中心人物伯納德.里厄說:「我對英雄主義和聖人之道都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做一個真正的人。」每天面對的任務,就是幸福隱藏的所在,也是成就人格道德精神的所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