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啟示

 |2015.10.09
1279觀看次
字級

每年十月,是全球科學界最興奮的時刻: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獎」開始頒發。今年,從本周一到下周一,要陸續發表醫學生物、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經濟學六個獎項。而在首先發表的醫學生物獎,就帶給科學界與世人一個大驚奇。同時,也帶來許多值得反省之處。

今年的醫學獎頒給了中國、美國與日本三位科學家,最「年輕」的日本學者大村智已經八十歲,屠呦呦八十四歲,美國學者康貝爾八十五歲。三位八十高齡的學者獲此殊榮,是對他們畢生鑽研科學,奉獻生命,累積人類智慧文明與造福眾生的肯定。而屠呦呦的得獎,更值得關注。

這位八旬學者能摘下學術最高桂冠,實屬不易,更是對中國學術獎勵制度的一大諷刺。雖然她能在競爭激烈的諾貝爾獎中摘冠,但在其祖國,卻沒沒無聞,沒有得過任何一個重要獎項。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喝過洋墨水、沒有中國大陸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即所謂的「三無學者」。這樣的「學經歷」能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青睞,著實令人驚訝。

她的得獎,在中國大陸立即引發檢討與反思,形成了「屠呦呦現象」。中國學術界認為,整個獎勵體系必須重新檢視,是否在評審標準上有嚴重缺失與漏洞。屠呦呦以「發明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大幅降低死亡率」而得獎,這個藥物,她早在四十年前即發現製成,但中國大陸學術單位卻始終沒有給予她應有的肯定。

從以上過程,很難不令外界產生疑問,屠呦呦是因為「三無」而未見重於中國大陸學術界。但她成長的年代,歷經文化大革命,與她同代的中國學者,幾人能出國深造。但她在二○一一年獲得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有諾貝爾醫學獎風向球之稱)後,中國大陸仍未正視她的研究。屠呦呦成了學術獎勵舞台上,不折不扣的遺珠。

獎勵制度既是對優秀學者本身的肯定;也可激發其他學術工作者見賢思齊,共同投入科學研究,努力開創更深廣的科研成果,以造福人類。從屠呦呦的境遇,人們不禁想問,在中國大陸,還有多少像她這般的遺珠,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

對台灣的學術界,屠呦呦也是一個對照組。從研究經費、設備與人力素質各方面來說,國內的條件都不會比屠呦呦當年的研究環境差;台灣學者與國際學術界交流的機會與方式,更大幅優於四十年前的中國大陸。但是我們仍不禁要問一個令人納悶與慚愧的老問題:何時才會有台灣學者獲得諾貝爾獎?

台灣醫學界不能忽視的是,屠呦呦的得獎源頭來自她對中國古代醫書的鑽研,這是兩岸共通的資源。屠呦呦能從其中發掘出造福人類的抗瘧疾藥物並獲獎;期許台灣學者也能從其中發現、發揮更多老祖宗的智慧,替自己也替台灣爭光。我們深切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