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小革命 勝過工業大翻轉

李碧華 |2015.09.05
882觀看次
字級
九一記者節,網路新媒體共聚一堂,現場來了各方「金主」及先趨。 圖/報導者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 圖/報導者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翁秀琪。 圖/報導者
媒體改革運動者何榮幸。 圖/報導者

文/記者李碧華

網路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即時雙向、超低成本的傳輸工具,因此擁有無比巨大、從底層而起的顛覆力量,媒體人的小革命趁勢而起,期待走出新局。九一記者節當天,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宣布成軍,現場來了各方「金主」及先趨,共同觀望革命是否成功。

「與即時新聞區隔,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的新媒體,可賣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當記者為了寫即時新聞而疲於奔命,我們試著探索事件背後的真相。」一九九四年即投入媒體改革運動的創辦人何榮幸說。

新媒體究竟如何解讀呢?世新大學教授翁秀琪認為,若只是指新成立的媒體,利用網路或app作為通路,那並無「新」可言,也沒有什麼優勢,舊媒體也是一樣。重點還是在經營團隊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選擇適合的方式來接觸想要接觸的人群。

原住民電視台新聞部副理高有智則認為,首先,考驗新的媒體經營模式,靠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媒體是否能在台灣社會萌芽茁壯?是否可以保障媒體工作者的獨立自主?其次,考驗網路社會是否可以支持公共議題的深度報導?網路愈快,深度新聞則慢?如此,才能在即時新聞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另一方面來看,也考驗網路調查報導的支持度,透過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是否耕耘出調查報導的一片天?重振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所以,這不只是媒體工作者的小革命,也是台灣社會的小革命;這不是他們的小革命,也是我們的小革命。」高有智說。

在主流媒體普遍怠惰,無心也無力挖掘真相的當下,曾在《聯合報》、《天下雜誌》任職的現擔任上下游News&Market資深記者汪文豪不諱言,沒有大媒體的光環使採訪過程益發困難,「昔日大媒體深入真相擴大了新聞的觸角,可惜,生存競爭來襲,已成絕響。」相較之下,新媒體反倒可保持原創性,可吸引分眾,未來大有可為。

賣綠色農產品以維持財務獨立的上下游News&Market團隊常無奈說,大媒體本身也經營網站,要求新聞的數量愈來愈多,記者疲於奔命,為了應付交稿,只好引述專業媒體網站,「是大媒體抄襲新媒體。」

「國外有專門報導智慧財產權法規變革的網站,包羅萬象。」一位網路記者直言,大媒體記者受制於傳統思維,反而無法維持原創,當天的新聞事件不斷需要連續追蹤,焉有品質可言?「專業媒體網站記者卻可以順藤摸瓜,持續追蹤線索下去,沒有版面、時間的限制,大大施展了專才。」他分析到。

觸角發言

提出3不原則的童子賢

台灣社會走到今天會有新媒體出現,是社會多元進步的現象之一。我再次強調,資金對各領域都重要,但不是最關鍵,重要的是,主事者心中的那把火與志氣。網路新媒體尤其是,要有志氣、理想、創意。

我想再度強調捐助理念:我不擁有,我不是這媒體擁有者,不干預,絕不會有人事安插或對新聞下指導棋、干擾方向,不回收,投入的資金不做商業報償的考量,這是「三不」原則。

這個社會,由好的、壞的、醜陋的構成,請讓我們鼓勵好的。

心態創新的翁秀琪

我認為新媒體除了呈現形態跟傳播管道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心態上跟模式上的創新。關鍵是,媒體的目的是否被達成,社會價值是否因我而改變,而不是一定要用特定的方式(例如印刷、電視、商業、公共、訂閱……)達成。

新媒體若只是指新成立的媒體,利用網路或APP作為通路,那並無新可言,也沒有什麼優勢,舊媒體也是一樣。重點還是在經營團隊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選擇適合的方式來接觸想要接觸的人群。

秉持手作新聞的何榮幸

就像曾獲普立茲新聞獎提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Samuel Freedman在《給年輕記者的信》書中所言:「我只相信那些穿著磨損的鞋的人。鞋面上的擦痕和塵土、磨平的鞋跟,所有的這些都是進行調查的證明。」

一群跨世代新聞工作者,希望秉持「手作新聞」的精神,探索網路新媒體的各種可能性,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區隔,努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召集令

為何投向97家公司、620個機會?

1. 因為,網路是年輕人的世界,對於網路的文化、工具、使用情境,有直覺般的理解。

2. 因為,網路正在顛覆所有傳統,太陽花與台北市長選舉過程,看到社群媒體徹底打趴傳統新聞台。

3. 因為,網路已是頗具規模的行業,台灣電子商務年產值超過3,000億,網路遊戲有250億,網路廣告有150億。

4. 因為,不僅電子商務每年仍以20% 速度成長,行動電商、行動廣告、行動支付等等網路行業中的新興垂直,每年更翻倍成長。

5. 因為,網路是知識密集行業,因此更重視創造價值,創意在公司會得到尊重。

6. 因為,實現經濟自由,有潛力的網路公司是實現經濟自由的難得機會。

7. 因為,網路革命洗牌將大過工業革命,台灣要在未來世界立足,需要年輕人一起來擔起這個責任,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網路王國。

台灣探索

虛擬經營的9個法則

1. 要研究每一個載具的特性。 比如說手機可能比較常在走路、坐公車的時候使用,平板需要一個比較舒適的閱讀環境。

2. 很多新的技術一直跑出來,有沒有去看到這些新的技術?觸及到顧客的消費機會?

3. 網路雖有限制,可是沒有一天「只能做這些」的限制,同一個議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做,網路媒體的潛力是在這個地方。

4. 先把讀者base養大,再試著做一些比較硬的東西,當base夠大的時候,看到「硬」文章的人,也會比較多。

5. 有沒有看清競爭對手?要有一個可以說服自己加入的理由,不然可以思考如何利用既有平台加深網站的影響力。

6. 網站的影響力來自核心社群,接觸關注相同議題的一群人,持續與關注網站的網友互動。

7. 以朋友的角度和網友互動,不僅要回應網友留言,同時也要試著提出一些問題,不斷的交流讓網站共筆人,持續產出內容與焦點。

8. 找出大家關心的事情,不需要避開主流。

9. 必須要和其他社群產生交集,壯大自己,創造和大眾的接觸點。

卡位戰

註定與網路共同呼吸的人種

名稱 風格 作法

關鍵評論網

楊士範創辦,以編輯的角度來想,怎麼樣更好讀?給每個作者一個帳號,可以發,可是不能直接刊登,必須經過編輯。 不會跟人家拼快。清楚易懂的新聞整理之外,網站多樣化的作者群針對這個議題發出不同觀點。

上下游

News&Market



身兼農業專業媒體與食材通路,由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楊偉林共同創辦。

既是網路原生媒體,又是農產品的網路通路,聘請專職記者,將網站當成發聲的平台。 每天約有7,000人次瀏覽,曾挖掘出引發社會關注的「米粉無米」食安事件。

不主動對外招募廣告,靠多角經營維持收支平衡。

報導者 獨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力影響,是台灣第一家以公益基金會方式成立的新創媒體,未來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基金會董事包括小野、林以涵、詹偉雄、管中祥、劉克襄等知名人物。 「海選記者」,不論資歷、只看能力,不分年齡、只要熱情,歡迎有志者加入新聞小革命戰鬥行列。

新頭殼

新聞台 由中央通訊社前董事長蘇正平等資深媒體創辦,無實體出版品的綜合性新聞網站,自許為「一個有思考力的獨立媒體」。 採社會企業模式,推動閱聽大眾擁有近用媒體的權利,不接受置入行銷,不涉特定政治立場,形式包括傳統文字、照片和影音資訊、現場網路直播。

台灣吧 介紹台灣歷史相關故事。主要策畫人有謝政豪、張佳家、蕭宇辰,已吸引20萬人點閱。 不靠企業或政府補助與捐款,維持原本「自己的歷史自己寫」,長期經營臺灣黑熊「黑啤」、帝雉「藍地」等角色,擴大周邊商品影響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