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心能量 樂極生悲?

文/吳娟瑜 |2015.08.05
1305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有一回,當我要求一位年輕媽媽跟著我說:「我配過幸福快樂的日子」時,她竟然淚水奪眶,念到「我配過……」接下來,就無法出聲了。

原來「幸福快樂」這幾個字,對她而言是一個重擔,是一個禁忌,從小她的母親就經常對她說:「妳不可以太快樂,樂極會生悲!」

就是這個「樂極生悲」的影子信念,深耕到她的生命系統中,造成她如果有開心的事,也不習慣找人分享;如果身邊的同事太high,她也會出言勸止:「妳會樂極生悲,低調一點。」

下班後,到幼稚園接女兒,看到活潑調皮的女兒和同學玩耍追逐,好開心哦!這時,她會拉著女兒說:「妳不可以玩得太快樂,不然樂極……」

瞬間,她忽然警覺到——有需要把母親給她的心理負擔,一代一代地繼續傳下去嗎?

母親生長在戰亂時代,歲月在萬里遷徙、家道中落和家人失散的悲苦中熬過。多年來,勉勉強強才把兒女拉拔長大,因此,生命經驗中「樂極生悲」的意念,也就不知不覺中進到女兒的價值體系裡。

快樂有罪嗎?

不只是年輕媽媽有這種感覺,在華人世界裡,似乎長年來習慣於含蓄、矜持、壓抑,就算有什麼開心的事也不好意思大聲嚷嚷,深恐得意忘了形,將導致不幸的事情發生。

在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裡——「趨樂避苦」是人類生命共同的追求。在物質條件匱乏、社會環境多變和大自然界不斷有地震、水災和病毒反撲的情況下,人類在窄縫中求生存,確實是非常渴望讓「自得其樂」、「樂不可支」、「樂不思蜀」、「樂此不疲」的感覺自然而生。

所以,「快樂」這兩個字需要漸漸脫離「物極必反」這個魔咒。在現代許多科學界/醫學界/宗教界/哲學界或靈性界的實驗探究下,「快樂」是一種身心達到平衡愉悅時的自然狀態,是每個人都可以持續擁有的。

最快樂的人?

我們又如何學習「幸福快樂過日子」,而不用擔心「禍福相依」、「福無雙至」呢?

首先,在教導子女時,不要再用「樂極生悲」這種不符合現代說法來約束、警告他們;要讓兒女學習探索自己的怒氣,調整自己的壓力,並接受自己的快樂。

「快樂」,基本上,是每個人過好每一天的泉源;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苦中作樂」或「自得其樂」的生活習慣,又如何度過一生中各種階段的挑戰呢?

根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他們找到法國人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並且進行腦部掃描,證實他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

馬修李卡德是法裔藏傳佛教高僧。多年來,他研究「冥想」對腦部的影響,發現一個人只要持續三個禮拜,每天進行二十分鐘冥想,內容有關助人及同情心,就能增進快樂的感受。

原來,快樂的感覺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演練來達成,除了「同情心冥想」是快樂排行榜的第一項外,運動、分享、遊戲、旅遊、看電影、學習等等,也都是快樂的泉源。

「做快樂的事」等於「做快樂的人」,每天至少做一件取悅自己的活動,可以讓情緒一直維持在開心成長的平衡點上,那麼,就可以把「樂極生悲」這種負面的影子信念給推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