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21 帆船女將麥克亞瑟 舉一反三 打造地球永續之道

楊慧莉 |2015.07.11
144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已供應數十億年的生命所需,但自工業革命以來才不過兩百年,資源正在快速耗盡。所幸,有愈來愈多人明察秋毫,其中之一就是曾獨自駕船破七十二天環遊世界紀錄的英國女子麥克亞瑟。她不僅從環球航行中完成個人夢想,還因一個意外的發現,從此改變人生航道,駛進全新領域……

 

挑戰自我
乘風破浪 實現夢想

艾倫.麥克亞瑟(Ellen MacArthur, 1977-)出生於英國德比郡,父母皆為老師,有兩個兄弟。四歲時,她首次登上嬸嬸的船,初嘗航行的滋味。當她一坐上船看見大海,就有種冒險的快感,揚起帆時一種無與倫比的自由氣息直撲而來,就在那一刻她知道有朝一日她要航向全世界。

為圓夢省吃儉用

為了離夢想近一點,麥克亞瑟十歲起在學校伙食費上省吃儉用,三年後她用省下的錢買了自己的小船,每天花些時間坐在裡頭思索該如何達成目標,也閱讀了許多有關航行的書。

期間,麥克亞瑟曾「務實」地打算將來當一名獸醫,她念了相關學科,甚至有三年時間到獸醫診所幫忙,但一次模擬考試有一科分數未達標準,竟被老師奚落:「你不夠聰明,大學乾脆別念了。」

儘管有些心灰意冷,麥克亞瑟當時仍打起精神,為大學入學考試全力以赴。然而,就在此時,她生了一場病,被迫躺在沙發上看別人航行環遊世界,還發現有人專門贊助和教授此事,當下再度激起她的航海夢,讓她決定在病癒後離開學校跟人學航海。

破七十二天紀錄

四年後,已多次出航的麥克亞瑟,擁有獨自駕船環遊世界的本事。二○○一年,她參加法國旺底不靠岸單人環球航海賽勇奪亞軍,打開了個人知名度。此行,她在海上待了三個月,儘管狀況連連,包括差點撞上冰山,但沿途看到的日落、海洋生物和幽僻之境都讓她心曠神怡、讚嘆不已。不到半年,她就決定再度出發了。

二○○四年到○五年,麥克亞瑟單獨駕駛75英尺長的三體帆船「B&Q」號環遊世界,以71天14小時18分35秒的時間,打破前人所締造的72天22小時54分22秒世界紀錄。途中,她不僅忍受寂寞,還與種種惡劣狀況搏鬥。耶誕節時,她正好行經南冰洋,當時天候狀況極為險峻,於十二小時內就變換了八次航道,每次變換都得拉起重量約達她體重三倍的主帆,拉完後便累趴在甲板上。儘管當時身心俱疲,但麥克亞瑟發現,一旦通過嚴峻的天候考驗,幾天後即迎來「雨過天青」,原本所置身的可怕海域頓時轉換為最美麗的湖光山色。

由於成功打破紀錄的傲人成績,麥克亞瑟於當年被英國女王授予「女爵士」封號,法國當時的總統席哈克也授予她「法國榮譽勳位勳章」,一時之間備享尊榮。然而,不久後她即離開所熱愛的航海生涯,因為她看到一個更大的人生願景。此間,她也不忘做公益,成立了一個慈善機構,幫助年輕罹癌患者重拾信心。

放眼天下
體悟有限 革新經濟

憑著高超航海技術和過人的膽識,成功克服各種險境的麥克亞瑟,在歷險歸來後豁然開朗,突然明白許多事理,其中最大的體悟莫過於了解什麼叫「有限」。

投入全新領域

海上生活時,麥克亞瑟發現「整艘船」就是她的世界,她在那個世界裡所擁有的一切物資就是她事先精算海上生活所需後而帶上船的配備,包括食物、燃料、盥洗用品等。她靠著這些物資維持航行,在行程結束時所帶物資也幾乎用完,不多也不少。

麥克亞瑟在締造新紀錄後下船的那一刻,突然深刻體會到船上生活的「有限」,並立刻聯想到「地球上的經濟運作方式不也一樣,仰賴有限資源」。她形容這頓悟的一刻有點像是「你突然看到有個東西在石頭下面,而你有兩個選擇:去探究,或是視而不見,繼續自己的航海事業」。而她最後選擇了前者。

之後,麥克亞瑟展開了一場學習之旅。為了了解地球經濟的運作方式,她訪問了企業執行長、專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好奇心帶領她深入各個領域探究,結果她發現,地球的能源和物資存量使用年限都所剩無幾:煤炭量尚存一一八年可用,銅量只夠六十一年,鋅量四十年,銀量二十九年。她知道這些數字可能不是那麼精準,卻已反映出「地球資源有限」,而人類卻繼續加速使用這些資源。這讓她有種危機意識,當下決定更改人生航道,轉而專注於更大的挑戰:地球的未來經濟。

循環創造無限

事實上,麥克亞瑟的生活也起了變化。她開始減少旅遊,凡事精簡,以「少用」為原則,希望以退為進,拉長地球的資源使用年限,但是她仍不覺踏實,發現就算每個人都這麼做了,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問題不在節流,而在整個經濟運作系統上有瑕疵。

麥克亞瑟在海上生活時依循一套複雜的機制讓自己存活,她相信地球經濟亦然,只是這套機制無法提供長期運作。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走進開發資源、製成商品、用後拋棄的線性經濟裡,這套機制人盡皆知,但令麥克亞瑟不解的是,「要是人類知道地球資源有限,怎麼會建立這種耗盡資源又製造垃圾的經濟體系呢?」當她回顧綿延數十億年的地球史,發現在那套複雜運作的機制裡,「沒有浪費,每樣東西都經新陳代謝,無涉線性,只有循環」。

此發現讓麥克亞瑟喜出望外,決定運用大自然的運作原理革新人類謬誤的經濟體系。二○一○年九月,她與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了「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志在推廣「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新經濟的樣貌

麥克亞瑟的經濟團隊集結當前眾家環保新思維,建立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具有工業共生、共享經濟、仿生學、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等特性。而在這些抽象的綠色經濟學名詞後面,麥克亞瑟也不忘給予未來經濟的具體樣貌。

舉例而言,「未來我們不必為照明購買燈具,只需付使用費,而廠商會定期回收燈具物料,繼續做出效率功能更好的產品;包裝材料不再是用後即丟的消耗品,而是可溶解於水中的無毒產品,最後可讓人們一口喝掉;電路板上的組件全部都可回收,不斷重製成新產品;廚餘、人類的排泄物都可蒐集,轉化成肥料、熱力、能源,變成營養生長體系或自然資本的一部分;而『車子』這種代步用具未來會更名符其實地僅提供『代步服務』,不提供車體,畢竟裡頭的零件對民眾無益。」

永續資源
創新思維 揮灑創意

近十年來,由於原物料變少,產品變貴,業者的因應之道往往是「偷工減料」。麥克亞瑟覺得這反而造成浪費,因為當東西不夠好時,就失去了再被利用的價值,而呼籲人們「在循環經濟裡,要反其道而行,放入更多的材料,以最後可回收材料的方式去設計產品,不管這些產品最後是重製或被拆解,材料最後都能流通」。

花少錢用好貨

麥克亞瑟表示,這種情況有點像現行經濟體制下的產品運作方式,產品愈好反而更省錢,比如:「市場上有各種等級的洗衣機,普通機器的設計讓你洗兩千次,每洗一次約花費零點二七美元,但高檔機器因投入更多的原料和研發費用,一開始讓你多花錢,但平均洗一次只要零點一二美元,相較之下,更省錢。」

但比現行經濟體制更棒的是,「在循環經濟體制下,你無須花大錢買機器,只需每洗一次付零點一二美元就好,因為將它設計成可回收的廠商會負責機器的未來流向,或升級,或維修,或拆解內件製成其他產品。整個經濟體系將不可同日而語,廠商會有更多的獲利,而使用者花少錢就可用到更好的產品。」

落實於三面向

而這種看似皆大歡喜的美事並非空中閣樓,目前已透過麥克亞瑟所成立的基金會從企業、願景和教育三個面向落實。在企業方面,她的循環經濟理念除了已搬上今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台面,目前已有許多大公司加入她的革新經濟運動,包括思科系統、雷諾汽車公司、飛利浦電子公司、聯合利華等。基金會也提供企業、教育、政府等單位在循環經濟體制下的各個願景。

在教育方面,麥克亞瑟和團隊已在英國成功領導一項全球教育計畫,也跟美國施密特家庭基金會合作,捐助獎學金給十所大學,鼓勵學生構思「將垃圾變黃金」的具體做法,想出各種有利循環經濟運作的創意。而教育面向也最讓麥克亞瑟寄予厚望:「年輕人如能以循環的角度看待經濟,就會看見全新的機會,他們可用自己的創意和知識重建整個系統。」

有計畫就不難

比起個人的航海夢想,麥克亞瑟涉及全人類福祉的循環經濟新願景在實現上可要難得多,但她仍具信心,因為「除了現在科技發達,最重要的是大家心中已有譜」。而她一點也不後悔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因為比起航海,現在的計畫更具意義,她也因此駛向不同的航道,看見更不凡的「風景」,在驚奇連連之餘,也讓自己的腦袋全面轉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