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吃得健康又美好

文/朱振藩 |2015.07.06
1314觀看次
字級

現代人四體不勤,深恐發福,每視吃大魚大肉為畏途。其實,暴飲暴食固然不好,營養失衡也很棘手。想大快朵頤而又不失健康,從宋代士大夫的飲食觀下手,或可找出確切可行的方案來。

在古代,知識分子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水平,雖無法和富貴人家相比擬,但其中多數的人,並不短少衣食,在行有餘力下,便開始研究生活的藝術。由於具有較高的文化教養、敏銳的審美觀點,以及豐富的精神生活,於是反映在飲食方面,注重飲饌的精緻、衛生,喜歡清淡的蔬菜,重視用餐的氣氛等,但有一點很重要,絕對不奢侈糜費。這些觀念萌芽於唐朝,茁壯於宋朝,大盛於明、清,影響不可不謂深遠。

宋代有兩大文學家、同時也是美食家,均出自四川,可南北輝映。他們不僅愛吃,而且自己會燒,一些有關飲食的詩文,闡述自家看法,有益世道人心,足供後人取法。

第一位是以饕餮自居的蘇軾,他寫的〈老饕賦〉和〈菜羹賦〉,不啻是士大夫飲食觀念轉變的宣言。且「老饕」這一名詞,甚至成為後世那些追逐飲食之樂,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代稱。〈菜羹賦〉更把食素這檔子事,看成是回歸大自然的手段,非但詩意十足,且將它與安貧樂道、好仁不殺等理念,巧妙地連繫起來。

第二位則是「未嘗舉箸忘吾蜀」的陸游,他曾作〈飯罷戲作〉詩,提及成都的飲食水平,有「東門買彘骨,醯(即醋)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蟹。輪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之句,菜色看來都很家常。他亦喜歡烹調,所做的薺菜,其祕方有二,其一為「候火地爐暖,加糝沙缽香」;另一為「小著鹽醯和滋味,微加薑桂助精神。」至於它的滋味,不愧「珍美」二字。

另,宋代士大夫幾乎都對蔬食讚美備至。認為只有它才能疏瀹五臟,澡雪精神,滌盪汙穢,並體現人間之至味。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應為朱熹的〈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包括詠乳餅、新筍、紫笋、子薑、茭筍、 菜、木耳、蘿蔔、芋魁、筍脯、豆腐、南芥、白蕈等),充分表達了這位理學的大宗師,他個人對簡樸食蔬生活的喜愛。這無寧是而今人們「少肉多菜」的具體實踐。

除了享用清淡的蔬菜外,士大夫們也喜歡吃家常菜,這可從「某應制者」在〈續老饕賦〉中,寫的「每嘗遍於市食,終莫及於家餚」這句話,瞧出些端倪來。此話典出范仲淹所說的:「常調官難做,家常飯好吃」。

而將之詮釋最棒的,則是以撰寫《美食家》小說而舉世知名的陸文夫。他在〈姑蘇菜藝〉裡有一段話,指出:「前兩年威尼斯的市長到蘇州來訪問,蘇州的市長在得月樓設宴招待貴賓。當年得月樓的經理,是特級服務技師顧應根,他估計這位市長,從北京等地吃過來,什麼市面都見過了,便以蘇州的家常菜待客,精心製作,樸素而近乎自然。威尼斯的市長大為驚異,中國菜竟有如此的美味。」

我當然不主張唯蔬菜馬首是瞻,它吃多了容易營養不足;也不認為只有家常菜才可口,大菜就無可觀之處。孟子推崇孔老夫子乃「聖之時者也」。我覺得飲食亦然,應隨時變化,與時俱進,唯有這樣,方可既注意營養上的均衡,又能滿足口腹內的欲望,使飲食之中有藝術,增添生活上的情趣。

如此看來,飲食的藝術與任何藝術一樣,都講究有樸有華的風格。畢竟,「華近乎雕琢,樸近乎自然」,似乎唯有兩相融合,持中不倚,才會達到令人神往的「華樸相錯是為妙品」這等最高境界,豐富人生品味。一再悠遊其中,足以寵辱俱忘。

(美食作家朱振藩專欄隔周一見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