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20 公衛記者麥金納呼籲:別讓抗生素走上不歸路

楊慧莉 |2015.07.04
2254觀看次
字級
抗生素一旦失效,為避免受傷,世人將不敢盡情於如溜滑板之類的戶外活動。圖/林伯東
民眾購物時應慎選食材,避免買到施打抗生素的蔬果。圖/羅建旺

文/楊慧莉

近百年來,由於醫學進步,人類得以延年益壽。其中,「抗生素」的發明功不可沒。過去,一旦有人受傷,傷口遭感染,可能就小命不保,但抗生素的出現把許多人從鬼門關救回。然而,根據多年來在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從事相關調查報導的美國獨立記者麥金納的觀察,此向來被視為「萬靈丹」的妙藥如今就快要不靈了,何以至此,聽聽她怎麼說……

1專業發現 後抗生素時代將至?

瑪莉恩.麥金納(Maryn McKenna)原本專事於劇場論研究,後來發現靠劇場工作難以維生,於是改念新聞系,後來成為財經記者。

唯一CDC專任記者

由於第一份新聞工作專門分析存款借貸方面的交易,她成為調查記者,而得以在下一份工作從事公共衛生議題的調查,比方說,為何在辛辛那提市關閉的核武廠附近會有許多人罹患癌症?此公衛經歷讓她最後落腳於亞特蘭大市,成為唯一被指定可在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從事新聞報導的專任記者,不僅開啟了她往後許多突破性的調查,日後也成為一位專注於公共衛生、全球衛生和食物政策的獨立記者和作家。

麥金納的科學性報導散見於全球各大報章雜誌,並獲獎無數。她的作品也頗有「看頭」:首部描述CDC歷史的《還擊魔鬼》(Beating Back the Devil)在亞馬遜書市網上成為二○○四年度最佳科學叢書,並獲頒由美國圖書館協會授與的「傑出學術專著」獎;近作講述抗藥性病菌的《超級小蟲》(Superbug)獲得全國科學作家協會頒發的社會科學獎,以及美國新聞記者和作家協會授與的瓊羅絲紀念書獎。目前,她在幫《國家地理》雜誌寫一本探討食物生產的新書。

抗生素誕生的年代

多年來,麥金納投入大量心力和時間於「抗生素」的相關研究,以及潛藏抗生素危機的現代農業發展。她對抗生素的來龍去脈知之甚詳,近來透過書寫和公開演講讓世人對抗生素有進一步的認識。

原來,抗生素的發明起源於上個世紀四○年代。在此之前,若是有人不幸遭到感染,只能自求多福。一九三八年,在尚未有抗生素的年代,麥金納有位擔任消防隊員的叔公,於一次擦拭消防設備時不慎弄傷自己的肩膀,結果傷處遭感染,開始發燒,陷入昏迷,同事們一個個捲起衣袖輸血給他都無濟於事,最後這位叔公以三十歲之英年早逝於病榻上。事實上,「感染」正是當時多數人命喪黃泉的主因,而非死於如今日癌症、心臟病等生活習慣病。

約三年後,抗生素誕生了,情況丕變:遭感染之人在抗生素的神奇療效下,可於數日內康復;一時之間,人類走入了神丹妙藥的黃金年代。

七十年後再現危機

抗生素的發明完全是取經細菌於大自然中的生存方式。為了競爭資源和食物,細菌本身會製造「致命化合物」攻擊其他細菌,而別的細菌為了保護自己,會進化出防禦機制對付此化學攻擊。人類把致命化合物帶進實驗室研發出抗生素,而細菌就用它們慣用的方式回應人類的攻擊。

於是,這七十年來,人類與細菌間玩著一場「跳蛙遊戲」,只要有一種新藥出現,抗藥性隨之而至。舉例而言,一九四三年首度問市的抗生素「青黴素」(penicillin,又稱盤尼西林),其抗藥性於兩年後大規模地出現;一九七二年萬克黴(vancomycin)問市,十五年後出現抗藥性;二○○三年的達托黴素(daptomycin),一年後就出現抗藥性。細菌發展抗藥性的速度愈來愈快,已到了讓人措手不及的地步。

二千年時,CDC發現一起抗藥病例,病人遭感染後僅對兩種藥物有反應,對其他抗生素均無動於衷。二○○八年,瑞典醫師在一名印度病人身上發現嚴重抗藥性,病人只對一種藥物有反應,而這種院方標示為「NDM」的抗藥基因如今已遠播至中國、歐亞非、加拿大和美國。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關注,麥金納發現人類已經來到抗生素使用的臨界點,稍不留意就步入「後抗生素時代」,屆時抗生素再也使不上力,人類一旦遭感染會再度步麥金納叔公的後塵,死於非命。

麥金納表示:「事實上,美國和歐洲目前每年就有五萬人死於無藥可醫的感染。英國政府所許可的「綜述抗藥性」計畫,估計現在全球每年約有七十萬人因感染而死,甚至預測未來的死亡率還會大幅攀升,如果情況未在二○五○年前獲得控制,屆時全球每年將有一千萬人死於感染。」

2.追蹤原因 抗生素何以會失效?

儘管抗生素失效後引發的致死率駭人聽聞,但根據麥金納的觀察,「一般健康之人以為那只是身處急診室之人或臨終者才會面對的困境,尚未有生命受威脅之感,然而,他們所不知道的是現代生活已離不開抗生素」。

數算抗生素的恩典

在麥金納的解析下,現代人仰賴抗生素的地方甚多。首先,手術前會先施打抗生素預防感染。一旦抗生素失效,少了其保護,人們將無本錢動刀,未來將沒有心臟手術、前列腺切片檢查,也不會有剖婦產。而想在體內裝上異物,如胰島素幫浦、人工膝關節等,都將因擁有不小致命風險而變得困難重重。此外,抗生素也對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患、早產兒等免疫系統較脆弱的患者提供保護。

更糟的是,一旦抗生素不再靈驗,我們再也無法從容自在地過活。因為如果你知道一個小傷可能致命,你還敢騎車、溜滑板、爬梯子換燈泡或讓你的孩子滑壘嗎?「畢竟,第一位使用抗生素的英國警官亞歷山大(Albert Alexander)只因走進花園,臉部撞到有刺植物而遭嚴重感染。他當時頭部流膿,醫師最後不得不摘除他的一隻眼睛。」

過度濫用難辭其咎

既然抗生素與現代生活密不可分,何以抗生素如今會「危在旦夕」?

根據麥金納的研究,抗藥性是不可避免的生物過程,但人類要負起加速這種過程的責任,因為濫用抗生素的情形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在美國,醫院所給的抗生素用藥有百分之五十是沒有必要的;醫師所開的處方箋有百分之四十五是抗生素派不上用場的。

然而,不止醫療部分,全球許多地方的農場動物每天都注射抗生素,不是為了治療疾病,而是為了讓牠們長胖一點,並對付農場工廠式的不良生長環境。美國每年售出的抗生素中有百分之八十都到了農場動物身上,然後再演化出流到水裡、塵土裡和動物肉質裡的抗藥性細菌。養殖漁業和農產業也都仰賴抗生素對付疾病。由於細菌會彼此傳遞DNA,一旦抗藥性被激起,會傳播到哪兒就不得而知了。

但,此番波瀾早有人事先預知了。此人即發現盤尼西林、開啟抗生素領域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他曾說:「遭感染的患者如因抗藥性而無法被治癒,最後死於病榻上,不假思索而濫用抗生素的人要負起道德責任。」並補充說:「希望此不幸能被避免。」

不幸的是,麥金納認為,以抗生素目前濫用的情形而言,弗萊明所擔心的事就快發生了!

3.刻不容緩 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而今,已有製藥公司在研發新的抗生素,麥金納希望有更多的誘因能激發其他公司共襄盛舉。然而,她憂心這些舉措仍不足,因為「演化永遠站在勝利的一方,細菌每二十分鐘就生出一個新的世代,但是研發出一款新藥卻要十年的工夫;每次我們使用一款抗生素,就給了細菌數十億個機會去破解我們所設下的防禦密碼,而至今尚未有任何藥物是它們對抗不了的」。

全面啟動抗菌機制

儘管人與細菌之間的戰爭不對等,麥金納仍樂觀其成,認為世人可改變態勢,如「建立追蹤抗生素用途的資料系統;建立完善的把關系統,讓每次的開藥都能更審慎;要求農業單位放棄使用抗生素;建立監督系統,了解抗藥性再度出現的地點」。

不過,以上僅止於技術層面,要全面杜絕「無藥可醫」的後抗生素時代的來臨,麥金納鼓勵世人一起加入抗菌行列,「就從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做起,抗藥性正因習慣而起」。

麥金納表示,習慣一旦養成即難更改,但過去有許多成功的公衛案例可供借鏡,如現在已沒有人亂丟垃圾、在公共場所吸菸等。當人們明白不良的習慣會導致環境汙染、對他人健康造成危害,就會有所自制,這就是良好的社會規範。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抗生素的使用。

居安思危存乎一心

「要是世人能在不確定是否合用的狀況下拒用抗生素;父母發現小孩耳朵遭感染,在確認原因之前,先別急著使用抗生素;去餐廳用餐、超市購物,先了解他們的食材來源;大家約法三章別再購買靠抗生素刺激生長的肉品和蔬果」,麥金納相信民眾如有以上認知並確實做到,就能至少「延緩後抗生素時代的來臨」。

麥金納所描繪的抗菌藍圖,需要各方配合。所幸,她在參觀荷蘭、法國和美國的現代農業後稍具信心,發現「有些農人已大幅降低使用抗生素或回歸舊式輪牧方式(rotational grazing),並善用現代科技創新、擴大傳統農法的範疇。而在供需平衡的消費年代,只要世人具有抗菌意識,於消費時慎選食材,就能防患於未然,避免在真正需要抗生素時走入藥石罔效的絕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