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華嚴經》的十方成佛思想

文/曹郁美 |2015.06.30
1853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華嚴系列經典約於西元一、二世紀陸續出現,八十卷本《華嚴經》則遲至七世紀才整個問世,此時已是大乘佛教的成熟期了,在此之前屬部派佛教時期。

依照部派佛教的宇宙觀,認為同一時間、同一國土僅有一佛,不可能有二佛同時存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多界經〉如是說:「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也說:「一商客中終無二導師,一國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因此「一佛一世界」是當時的共識,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一般,他是「唯一的」。

然而大乘經典卻打破了這個定義,「多佛多世界」思想風起雲湧。以《阿彌陀經》為例,經文中出現了大量佛之名號:「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接著把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佛之名號各說了一遍。

《華嚴經》尤甚,佛與佛國之數量以百、千、萬、億甚至「微塵數」來形容(像塵沙那樣數之不盡)。如「其世界海中,有世界微塵數世界種;一一世界種,有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皆有如來出興於世」、「次復有劫,名曰『日光』,有六十億佛出興於世」、「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

通常我們對於「恆河沙數」、「微塵數」、「無量無邊」較無感覺,但「六十億」可就震撼了。真有那樣多的佛數嗎?

「六十億」是實際還是虛擬數字,暫且不論,但近代學者呂澂對於此現象的評價值得一讀。他是針對《兜沙經》說的,本經是《華嚴經》的最古原型。

呂澂說:「這部經對大乘佛學的貢獻是,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兜沙經》打破了這一限制,認為在空間上同時有無量無邊的國土布於十方,即可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即使大家一時成佛,也安排得下。所以十方成佛的思想,是此經很特出的主張。」

因此華嚴系列經典促使「十方成佛」思想發酵,間接促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思想大大宏揚,對渺小、苦難的眾生而言,這不是最平等、充滿希望的嗎?它不是給了我們成佛的保證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