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卵」古來即為蛋

文/陳俊明 |2015.05.29
1400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中國自古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卵」字而無「蛋」字。

例如先秦古籍《周禮.地官司徒.迹人》就已記錄了︰「人掌邦田之地政,為厲禁而守之。凡田獵者受令焉:禁麛、卵者,與其毒矢射者。」

此文載明西周是嚴禁獵取幼鹿及拾取禽卵,也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先祖就講究國土永續經營,是十分注重生態環保的。而「卵」字即已在當時的生活中出現了。

佛教經典自東漢開始翻譯以來,也頻頻出現「卵」字。

最早的例句是安世高翻譯的《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約西元一六五年):「求拾鴻、鵠、鸚、鵡、鵝、鴈諸鳥子卵,擔歸煮噉。」指說撿拾所有禽類的卵,回家煮來吃,將負罪業惡報。

至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垢賢女經》:「阿那律等仰視虛空,見飛鳥類停翼徘徊聽佛所說,胎中之卵未生未孚,於鳥胎中亦復舒翅布翼聽經。」指鳥類及胎中卵均歡喜聽經。

另外,隋朝智顗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云:「於靜心中觀此相成,即復想脹起如梨豆大。如是乃至見一拇指腳如卵大。」

唐朝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苾芻巡寺檢察巢無兒卵,應可除棄。有者待去方除。」

宋知禮講述《觀音玄義記》:「如尚闍梨得第四禪,出入息斷,鳥謂為木,於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鳥母不來,即更入禪,鳥飛方起,是禪滿相。」

其中僅智顗將「卵」作止觀時所觀到的相,有如拇指腳像雞蛋一般大小的形容之外,餘二則均為出家人對一切生物慈悲,愛護生命的表現。

「蛋」字的出現,則大約要到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一四○三年),「禁宦寺畜養雞牲」,即約束主管機關畜養、取用禽類數量,如《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禽蟲總部彙考》就記載了:「光祿寺每年取用孳生鵝一萬八千隻,鴨一千隻,雞五千隻……雞蛋十二萬個;太常寺每年取進奉先等殿,薦新雁十二隻、雉一十三隻……鴨蛋二百四十個、雞蛋二百六十個。」

按︰「光祿寺」為掌管皇家膳食的官署;「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自此一文獻才正式看到官方以「蛋」字取代「卵」字的使用,之前的古籍只有「卵」字。

現行的閩南語裡頭找不到「蛋」字的發音,卻保留了「卵」字的古音為日常口語;客家話也同樣只用「卵」字,而不用「蛋」字。

閩南語的雞蛋平常說成「雞卵」,鴨蛋說是「鴨卵」,煎蛋當然說作「煎卵」,蛋糕則必須說為「雞卵糕」。若以國語注音「卵」字應讀作(ㄋㄥ3),國際音標之發音則為(.n̄ɚg)。

至於上述詞彙之國際音標︰雞卵為(ke .n̄ɚg 或 koe .n̄ɚg)、鴨卵為(ah .n̄ɚg)、煎卵為( chian .n̄ɚg)、雞卵糕得說(ke .n̄ɚg ko 或 koe .n̄ɚg ko)。

由此,便可證明古音古語自三千多年之前,即保存於中國南方口語裡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