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名焉隨想錄】相應與相映 洞洞館vs.人文大樓

文/陳名能 |2015.05.28
2025觀看次
字級
原哲學館、人類學館及洞洞館之三合院空間。圖/陳名能
西向新生南路的天際線。圖/陳名能

文/陳名能

近來,台灣大學為了在校門口「洞洞館」前的基地上興建人文大樓,發生許多爭議。北市都審會未通過人文大樓興建案,決議「修正後重送」。我忝為建築師也有話要說。

該基地上原為哲學系館、人類學系館及洞洞館(農業陳列館)形成之三合院空間,九年前即有拆除三館以興建人文大樓之議,引起許多反對。

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六月三十日,台大舉行座談會,我應邀參加並發表意見,會中我敘述洞洞館的由來,以及其所代表美學和歷史的多重意義,並特別強調是台灣現代建築的經典應該保留和尊重。現哲學館及人類學館均已拆除,所幸洞洞館保留。

人文大樓最大的爭議在於其高度及量體,會破壞美麗的椰林大道的天際線,我們在網上看到新的人文大樓設計,也很努力的在降低高度,以因應反對的聲音。

我們都同意,椰林大道是台大最重要的景觀,不容破壞,但人文大樓的高度真會破壞美麗的椰林大道嗎?歐洲古老的城鎮都少不了哥德式的尖塔或文藝復興的圓頂來統領天際線。

高度不是問題,問題是量體和造型的比例權衡。

巴黎鐵塔即為最好的例證,興建之初,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抗議,即使建造完成後,仍不被法國人所接納,有法國美學家認為這不符合當時的美學觀念,甚至批評為非常難看。

椰林大道是台大中央橫貫東西的主軸線,除了椰樹和杜鵑,兩旁早期興建的校舍,處處都是珍寶。它西起新生南路,東止於新總圖書館,西端南側為校門及傅園,北側即為洞洞館及擬建的人文大樓基地。

現在我們面對傅鐘,東向為新總圖書館的端景,西向新生南路的天際線,卻為遠方不甚搭調的高層建築群給破壞了。因此如果能在鄰新生南路的基地上,興建適當高度、量體、造型的人文大樓,或許能與之抗衡,沖淡其衝擊。

其實在西端興建量體並不一定會影響椰林大道的風貌,如果處理得宜,新人文大樓在椰林大道、新生南路、羅斯福路交集的校門區,反而將以高度成為台大的新地標。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地上維持原有的開放空間,因為原哲學館、人類學館及洞洞館形成之三合院空間,與行政大樓前之傅鐘和水池,以及東端新總圖前的綠地,是椰林大道兩端及中央的三處開放空間,在椰林大道添上了景觀和節奏。

不只如此,這樣的開放空間是美麗的洞洞館,和美麗的椰林大道之間的聯結,在椰林大道上可觀洞洞館的全貌,以窺其美。洞洞館更需要開放空間的烘托,它的底層迴廊與中庭相依,實虛交融,人境互動,正是引人之處。

新的人文大樓設計十分用心,也是佳作,但對於台大校園原有的空間紋理及洞洞館的尊重則嫌不足。

新人文大樓設計採用回字形的四合院建築樣式,中央設中庭廣埸,朝向洞洞館的後側之底層挑空,通往洞洞館。但因新舊建築距離太近,仍對原洞洞館形成壓迫感,且廣場與椰林大道無直接的接觸,更阻斷了洞洞館與椰林大道的關係。

我曾建議,在兩個拆除的系館之上興建大樓,兩棟高樓上部相連,形成凱旋門之勢。人文大樓所需之空間,可以從地下層以及高層發展取得。如此,洞洞館與新人文大樓,在地面層仍為三合院式配置,中庭與椰林大道互相吞吐,椰林大道的風情不變,台大校園原有紋理不變。

洞洞館經過整修後,與新人文大樓交織出活潑多層次的室內外建築空間。兩者相互輝映,或呈框景庭園,或呈龍門抱珠,人文大樓得其所,洞洞館更能發揮功能,更被視為珍寶。

如此在空間量體上,原洞洞館低而小,新人文大樓高而大,但大樓低層樓中庭部分全部挑空,洞洞館前後仍可洞穿,兩者虛實互補,交錯穿插。洞洞館不受壓迫,依舊宜遠觀與近賞;新人文大樓也將成為校園內外的新地標。

在新舊關係上,貝聿銘所設計的羅浮宮的金字塔是更好的例證。金字塔就如被古典舊建築包圍的幾顆閃亮鑽石;台大則是新大樓護持古樸的「洞洞藏經閣」,新大樓與洞洞館,一定會進行有趣的新舊對比與今古對話。

羅浮宮金字塔興建時,亦遭到強烈的批評和反對,現在它和巴黎鐵塔同為世界著名的地標,是法國遊客最多的兩個觀光景點。我們現在能想像一個沒有鐵塔的巴黎,一個沒有金字塔的羅浮宮嗎?

被認為開創義大利文藝復興四百年盛世的第一個建築,是布魯涅列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一三七七-一四四六)在佛羅倫斯設計的一所孤兒院的亭廊(一四一九),孤兒院興建二百年後,後人在亭廊前廣場對側興建建築時,採用了完全相同的立面設計,貝聿銘譽為「這就是文明」,但坦承自己做不到。

台大要蓋新人文大樓,有洞洞館這樣的人文寶物近在咫尺,求之不得,怎能不特別珍貴它呢?

我的意見一定不成熟、不周全,不揣冒昧,提出來藉此呼籲大家,正視這個議題。拋磚引玉,以待高明。非敢野人獻曝,而實在是有「愛」於洞洞館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