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第一線心情點滴】悲傷談死 不是絕對禁忌

周希諴 |2015.05.05
1011觀看次
字級

文/周希諴

「阿龍,你的小阿姨過世十五年了?嗚─,嗚─,嗚─」八十四歲,罹患失智症的阿美阿嬤,一看到從美國回來的孫子,想起也曾經去美國,但已經過世的另一個小媳婦。

這時候,阿龍的媽媽,也是阿嬤的大媳婦阿媚,突然也跟著淚流滿面。

「為什麼不准妳跟阿嬤說,我的外婆(阿嬤的親家母),也在去年過世呢?」阿龍問。

「是你的爸爸,不准我說的,怕婆婆知道會難過。」阿媚小聲啜泣著。

「請問醫生,為什麼以前可以跟阿嬤說,現在卻不能跟她說,親人過世的事情呢?」

「--」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我也認為不恰當,畢竟生、老、病、死是正常現象。」我說。

「這些事雖然很難搞,可是一定要講啊。」阿龍激動的用英文說:

「我想請求你們,你們都是大人了,而且我偶而才回國,你們可以用你們的方式,把這個問題解決嗎?」

這時候,另一個媳婦說:

「當阿嬤知道老友或親人,離開這個世界,當然會傷心難過,但是哭一哭就過了,更何況,阿嬤現在更在意、更難過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更失能無力。」

「---」

「像上星期清明連假時,四嬸婆回來掃墓,順道來看阿嬤,阿嬤也沒因為看到四嬸,想到前年過世的四叔公,而悲傷過度,或害怕自己會死呀?」

「不要低估老人的智慧,就算罹患失智症的老人,也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該當笑時,就讓他們開懷大笑,悲傷該宣洩情緒時,更需要疏導。除非病情進展到,無法控制情緒時,才是另當別論。」

註:

透過家人、照護者,還有專業醫療團隊的成員,包括醫師、心理師、復健師、護理師等,隨時諮商,判斷病程以及病人特質,尊重自然情緒的流動,不把死亡議題當絕對禁忌,不硬碰硬防堵感情的宣洩。及早擬定對策,陪伴、同感家人的情緒,同喜共悲,才能提高失智病人、家人(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