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箸是古代的筷子

文/陳俊明 |2015.04.17
1422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中國先秦時期所使用的筷子與現在的可能相似,但用詞卻大不一樣,它叫做「箸」,常與「匕」合用。箸原是撥火的細竹棍,後作筷子;匕為古代的飯匙、湯匙。周朝的《禮記.曲禮上》記錄著當時的餐桌禮儀︰「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不得用手去撥飯散熱,吃蒸黍(黃米)不要用筷子,也不可囫圇吞的喝羹,不准去撥弄羹裡的菜。

戰國屈原的《楚辭.天問》︰「紂作象箸,而箕子歎,預知象箸,必有玉杯。」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感歎他奢侈,就預知背後必然還有玉杯。此證明商朝已用「箸」作筷子,在卜筮的甲骨文裡雖尚未發現「箸」字,但於殷商至周朝的古籍裡就已經出現「箸」字,可見它是很早就開發的食具,為一個極古老的國字。

而佛經裡用到「箸」字,則要到南北朝的梁朝僧祐撰《弘明集》:「正使汝能因盤動箸舉杯盡酒,猶為鬼幻,非為真正,況無其徵,有何神也。」是妖魔鬼怪因能轉動杯筷,假冒太山東嶽大帝享受牲禮,因此竺道爽法師作破魔檄文。

接著隋朝智顗說《梵網菩薩戒經義疏》:「卜筮(下時世切龜為卜,箸為筮)。」說明龜為卜、箸為筮之工具;唐朝慧琳撰《一切經音義》:「古人無匕箸,手搏而食之。今天竺及以諸蕃由存古風,手搏而食,名一搏食。」印度人與中國遠古時人無湯匙、筷子,同樣用手抓食物吃叫「搏食」。

宋道源編纂《景德傳燈錄》:「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竹箸瓦 。」為泉州西明院琛禪師謂道不離尋常生活。歷元明至清朝的各家禪宗語錄,和尚皆多立「箸」以示道在其中。

「筷子」一詞出現較早的例句是《儒林外史》:「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這已是清康熙時吳敬梓的白話小說用詞。

現今普通話已大多數直接講「筷子」,而不再繼續用「箸」了,唯獨閩南語還是依舊稱呼「筷子」為「箸」,因為在此間口語中找不出「筷子」一詞。至於「箸」字的國語注音為(ㄉㄧ或ㄉㄨ),國際音標則為(d-或du)。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