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宗教古蹟 印度籌措資金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 |2015.03.26
1189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據印度考古調查局統計,全國有三千六百多座古蹟受到維護,印度文化部計畫未來將開展對部落地區的古蹟保護工作。印度去年用在全國文化古蹟保護的費用超過十九億盧比(約新台幣九億六千萬元),比上年度增加一成四。

世遺逾三十處 有關皇室信仰

印度有逾三十處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絕大多數的文化遺產與皇室及宗教有關,其中佛教聖地的阿姜塔石窟(Ajanta Caves)、桑吉佛教紀念古蹟(Buddhist Monuments at Sanchi)與印度教的聖地卡朱拉荷紀念古蹟群(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最具特色。

阿姜塔石窟於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期開始挖掘,持續近千年,形成二十九座重要石窟,內有佛殿與僧房,大量的宗教雕刻與壁畫,因開鑿時間不一,藝術風格多樣而豐富,壁畫內容為佛經的具體表現,藝術價值之高,居印度之冠。

印度最有名的佛塔城桑吉,在佛教世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史載,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皈依佛教後,在印度廣建佛塔,最主要的三座位在桑吉,其他於西元前三世紀至十二世紀間所建的塔也有數十座。桑吉大塔是阿育王所建佛塔中,規模最大的,直徑約三十六公尺,高近十七公尺,為覆缽形式,四面各設有一座牌坊。牌坊上雕刻有佛陀生平事蹟及各種佛教故事,甚為壯觀,是典型的佛教文化古蹟。

朱拉荷古蹟群是印度教發展的最直接物證,建於西元十至十一世紀。整個廟宇組群有八十多座,現存二十多座,各種雕刻生動細緻。其中最大的瓦哈拉寺,高達三十一公尺,由八十四座尖塔疊砌而成,高聳的造型成為印度教寺廟的典範。

宗教影響藝術 豐富精神生活

印度傳統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是宗教性。宗教從古至今影響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盛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起源於印度。

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佛教誕生於印度東部,在佛滅之後的二百年間逐漸向印度西部及南部擴散,至阿育王時代成為全國性宗教。佛教雕刻、繪畫和建築蔚為壯觀,達到極高的藝術水準。

印度政府為保護國家文化遺產,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文物古蹟的保護和修復,且資金逐年遞增。印度文化部設「國家文化基金會」,根據印度收入所得稅相關規定,國內外團體和公眾在免稅的情況下,經由基金會對文物保護專案、文物古蹟或文物挖掘提供資金或捐贈。該基金會對於收到的任何捐贈都會公布在其網站上,力求公開透明。

開設考古教育 引導全民參與

印度的非政府組織也積極籌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印度國家文化遺產信託基金會在印度近二百個城市與國外設有分部,尋求資金。此外,印度也十分重視透過國際合作爭取更多的資金。印度文化部轄下的考古研究所,是專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級機構。印度中央政府還設有遺產古蹟委員會,主要關注印度全境千餘處尚未納入保護範圍的文化遺產。

為宣傳印度豐富的文化遺產並保護好相關文物古蹟,引導全民參與,印度政府訂定「博物館日」、「世界遺產周」。此外,印度還在大學開設考古教育和歷史文化教育課程,培養新世代對保護文化遺產的使命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