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擔走南北 百年戲曲啞了

 |2015.03.26
1029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在大陸安徽界首民間流傳一段扁擔戲的順口溜:「一條扁擔細又長,小徐藝人唱戲忙,南演孫猴摘鮮桃,北演八戒迷女郎,東村鑼鼓雨點急,黑臉包拯坐大堂,西村鑼鼓響連天,特務黑夜進了莊,武松打虎山林中、猛虎死在景陽岡…」,這段順口溜概括了界首扁擔戲的產生、發展及精彩內容。

五年前,朱允德被評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扁擔戲的代表性傳承人。不過,六十四歲的他最憂心的是這項戲種後繼無人。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大陸僅存的單人木偶戲。界首市扁擔戲俗稱「小桃子」,又名猴頭人子,一台戲,獨腿戲。主要流行在界首市蘆村鎮小徐村。小徐村是個偏遠鄉村,交通不便,生活窮困,為了生計,村民學會了耍猴、說唱藝術。

朱允德拿出自己的「老行頭」挑到街口,豎起扁擔,扯開幔布,將自己和一個箱子圍起來,幾聲銅鑼響後,一場傳統的扁擔戲《王小二賣豆腐》開演。用扁擔和幔布撐起來的一尺見方的戲台上,幾個活靈活現的小木偶身著彩衣、臉塗彩畫,唱念做打。「大家看小人兒耍得很精彩,可我一點都不得閒。」朱允德說,小戲台上所有角色都是他一個人在操作,嘴要表演,手要敲鑼,還要扶著扁擔,有時還要拿話筒。

扁擔戲約在清末由利辛縣藝人葛三傳入界首,至今已一百多年。經由第一代傳人小徐村朱惠賢不斷地摸索和創作,逐漸形成了界首扁擔戲的獨特魅力。朱允德說,「我七歲學唱扁擔戲,二十多歲時就憑著一根扁擔走遍山東、河北等地演出。現在這種戲曲沒人學,扁擔戲後繼無人。」

一九八○年代,界首扁擔戲盛況空前,朱允德回憶說,村裡二十多位青壯年男子挑起扁擔奔走四方。無論走到哪裡,祗要銅鑼一敲,吆喝幾聲,人們就跑出來觀看。大家你出一角(人民幣)、我出五分,集體湊錢看他們表演扁擔戲。朱雲德說,當時農民一天收入只有一元二角至一元五角,他每演一場就有兩三元,一天能演五、六場,就有十幾元。

扁擔戲一年春、秋、冬三季都能演,每人每年都能賺上千元。扁擔戲在廟會、民俗節日表演。朱允德還挑著扁擔「登堂入室」,一九八九年參加界首市慶祝大陸國慶大型文藝匯演,榮獲優秀獎。

新興媒體出現,民眾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娛樂大餐。扁擔戲收入大不如前,無法維持生計,村人紛紛轉行,不再走街串巷地「討生活」。界首扁擔戲逃不過沒落的命運,老藝人老了演不動了,子孫沒人再學,一條條扁擔都束之高閣。

朱允德為照顧老母留在家中務農,戲台上的小木頭人「啞」了,扁擔積起厚厚灰塵。「只要有人想學,我毫不保留地教他,讓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朱允德臉上充滿期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