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40】 《華嚴經》的「十地」(上)

曹郁美 |2015.03.03
1860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華嚴經》的菩薩行條目雖多,但「十地」實為主幹,在歷史上亦具重要地位。

在大本(六十、八十卷)出現前,《華嚴經》以單品經的形態流通,與「十地」有關的計有西晉竺法護所譯《漸備一切智德經》、聶道真所譯《十住經》(已佚)、《菩薩初地經》(已佚)、後秦鳩摩羅什所譯《十住經》;在注釋書方面有龍樹撰的《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世親撰的《十地經論》十二卷。在當時是住、地不分,「十住」之內容其實是「十地」。

東晉時期《華嚴經》六十卷本譯出,〈十地品〉成為菩薩行的典範,促成了「地論宗」的誕生。地論宗係以《十地經論》為本,該宗人才輩出,講述、著述不斷,成果豐碩。例如慧光將《華嚴經》的詮釋判為「因果理實」,成為華嚴宗法藏之「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說的基礎;又如慧遠(淨影)闡釋《華嚴經》要義,所說的因果二分、教證二道、六相圓融等,亦多為法藏所修正採用。故有一種說法是:華嚴宗的宗說,僅係擴大地論宗對《華嚴經》的研究而已。

再說,世親著的《十地經論》卷首的「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這「二七日」三字為其他本子所無,在經典史上十分重要。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時間」常成為模糊地帶、惹人猜疑,但本書的「二七日」卻十分具體,成為華嚴宗立論的有利依據。意思是說,釋迦佛於菩提樹下悟道,於第「二七日」(第十四天)為大眾說《華嚴經》。自此以後,本經被視為佛自證自悟、為大眾說不可思議境界之重要經典。

所謂「地」是指住地,有穩居、立地義。大乘經典中經常出現地前菩薩、地上菩薩之詞,是指未登地、已登地之意,是以「登初地」為分水嶺。

就菩薩五十二階位來說,進入最後的十地,才能生成佛智並住持不動,荷負且化益一切眾生,恰如大地能負載萬物。又,登地者稱為法身菩薩,未登地則都是凡夫菩薩。

《華嚴經.十地品》還有一項特色,即華嚴宗的重要思想如:六相圓融、一切唯心造、佛具「十身」等,皆由本品發展而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