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青盲」是有眼睛卻看不見

文/陳俊明 |2015.01.30
1494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青盲」一詞於佛經最早出現的例子,是東晉安帝義熙年間(最晚約於西元405年前)法眾在北涼高昌郡所翻譯之《大方等陀羅尼經》。其譯文為:「此人現身得障道法:得白癩病,或時愚痴,或時青盲,或時目眩。」經文謂修行者若對所觀境不應當說而說之罪報,即得上述四種疾病,其中「青盲」即為眼睛外觀完好卻看不見。

其次,於南北朝之南陳朝慧思所撰之《法華經安樂行義》:「識無自體假托眾緣,眾緣性空無有合散,一一諦觀,求眼不得,亦無眼名字。若眼能見,青盲之人亦應見色。」這是在論述「識」須與六根連線才具有作用,反之亦然,舉例說:若單單眼睛就能見物,則有眼睛的盲者,也能見到世間的形形色色。

隋朝灌頂整理智顗之《方等三昧行法》:「若見七日道場主,及見十法王子,隨見一王子等,並不得向他人說,即得障道罪:青盲、愚痴等病。」則同樣強調對修法者所觀境不當說而說之罪報之一為「青盲」。

唐玄奘翻譯之《大乘廣百論釋論》:「由根處身相端嚴,如青盲人,形非鄙陋。」指「青盲」者身體外表看來端正,眼睛外觀並無缺陷。

又就「青盲」一詞的構造說來十分傳神,是取「垂青」或「青睞」的「青」字表達人的黑眼珠,「盲」字即視茫茫,組合起來就是「有雙漂亮的眼珠卻視茫茫而看不見」。

CBETA電子檔所蒐集的經、律、論、傳記裡,「青盲」一詞共出現了二十二次。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才完成的禪宗重要傳記、語錄《五燈全書》、《錦江禪燈》也還各記錄著一次「青盲」,可見自東晉至清初之間,「青盲」猶為各朝代之通行語;可是至今僅三百二十一年間,普通話已完全不用「青盲」一詞,僅閩南語還保存著原意,仍表示有雙眼睛卻看不見的遺憾。

「青盲」於閩南語的注音是(ㄘㄝ ㄇㄝ2),國際音標為(tshe meī)。現今閩南語中並無「瞎」字,所以「青盲」也通稱「瞎子」,但更常聽到的卻是「青盲牛」一語,用來專對不識字或莽撞、粗心大意闖禍者之責難字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