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台灣新文人 茶器崛起

文與圖/吳德亮 |2015.01.27
2325觀看次
字級
茶來茶去 台灣新文人 茶器崛起

八○年代中至九○年代末,對岸藝術界曾出現蓬勃的「新文人畫」風潮,強調傳統文人畫的繼承與發揚,主張創作出於緣情言志、講究筆墨,在程式化的表現方式之中,尋求個性化的風貌;更要營造詩書畫的意境、摒俗求雅。

新舊文人畫看似並無不同,但古代文人畫家泰半為或隱或仕的知識分子,他們深諳文學藝術,純以詩書畫抒發情懷,表現封建士大夫的閒情逸致。而新文人畫多為專業畫家,儘管洋溢更多的活力與熱情,但作品的傳播與相關的功利性,卻也相當程度地限制了作品的價值取向。

清朝以降的「文人壺」則是宜興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由於文人的參與,而讓壺有了新的生命,將繪畫、書法、鐫銘、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使得茶壺的製作,從單純的工藝躍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他本身雖不製壺,卻設計壺型、撰寫壺銘,注入詩、書、印於一體,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

曼生十八式中的三十幾種壺型,儘管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邊,卻大膽呈現抽象之美,將他的自然情懷與仿古意象,經由或直或曲的抽象傳達,透過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的巧手製作,留給世人無限的想像。繼之而起的瞿子冶,則修竹老梅恣肆於壺上,橫寫豎畫無拘無束。之後更有道光至咸豐年間的梅調鼎融會貫通,成就造型新穎、特立獨行的「玉成窯」。三位先賢將翰墨趣味,與沉醉自然的文人趣味融入壺藝,將文人壺推向前所未有的最高峰。

而新文人壺的出現,一般認為應在九○年代末期、宜興紫砂壺一度從熱銷商品跌入谷底,所導致的反思。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文人壺大多為文人參與壺藝的「創作」但不「製作」,而新文人壺則多半為文人藝術家直接投入,例如以聽香、般若等充滿佛家梵音禪語的創作,為紫砂壺藝注入清新活水的范澤鋒,以及近年提倡新文人壺不遺餘力的張利峰等。

比較起已有九百年歷史的宜興紫砂,台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茶藝蓬勃發展,加上許多文人的參與、藝術家的積極投入,很快就能跳脫單純的實用功能,提升至藝術創作與文人壺的境界。範圍且不再限於茶壺,品項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而涵蓋了所有茶器。

例如在台灣茶藝館最興盛的八○年代,比照飲酒「公道杯」而出現的「茶海」,很快就風行至對岸與東北亞各地。至於素材的選擇更大膽顛覆傳統,從陶、瓷、琉璃、竹、木、玉器,至金銀、錫、銅、生鐵等重金屬,不斷交互運用;彼此競豔的造型更各具巧思、超乎想像。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多媒材的注入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閃耀兩岸三地與國際舞台,更將台灣繽紛多元的茶文化帶向全世界。

可以說,有了陳曼生等文士先賢的投入,宜興壺終能脫胎換骨,並廣為後人所仿效。台灣茶器也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能在短短數十年間,迅速發展而大放異彩。

因此今年伊始,我特別邀集了十三位涵蓋老、中、青三代的藝術家,於二○一五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三月八日,在華山文創園區「台北紅館」舉辦「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包括:翁明川(竹茶則)、吳德亮(詩書茶畫器)、三古默農(岩礦壺/狂草)、鄧丁壽(岩砂壺/行隸)、翁國珍(柴燒/厚釉)、游正民(岩礦壺)、李永生(釉彩繪壺)、翁偉翔(竹茶器)、陳雅萍(釉彩茶器)、江玗(天目茶器)、葉樺洋(岩礦壺)、蔡長宏(銀飾茶器)、吳孟純(文人茶碗)。

十三位藝術家既崇尚古典,也緊扣現代人明快的節奏;作品除了強烈的文人氣息,更與環境的變遷、時事的更迭等緊密結合:例如翁明川的茶則巧妙地形塑唱遍大街小巷的「保庇」,還將當時名列全球第一高樓的「一○一大樓」意象具體傳達。鄧丁壽則將震驚全球的九二一大地震「大地撕裂的岩礦還原成器皿」、將「上帝帶來的災難變成上帝賜與的禮物」,成就對岸至今始終無法仿冒的「台灣岩砂壺」。學院出身的李永生將廟會等民間色彩融入;陳雅萍則以千變萬化的釉彩呈現女性的包容婉約。

而三古默農擅用天然植物入釉,首創湛藍星空與櫻紅綻放的櫻花岩礦燒。游正民則將近年不堪風化侵蝕而岌岌可危的野柳女王頭,具體呈現「愛台灣系列」主題。江玗更以柴燒祕技融入現代、重現北宋建盞風采,璀璨星空盡收於一碗之間。葉樺洋則為壺藝披上多變的彩衣與不同風采質感,呈現台灣礦石亮麗的烈火熱情。年紀最輕的吳孟純,從一位材料科學碩士,將口感、韻味、回甘等「感覺」,精準記錄分析成明確數據,再從茶器器型、材料、燒成溫度、釉色等深入探索茶湯變化的奧祕。

他們儘管無法像古代文人一樣精通琴棋書畫,更無法將書法、繪畫、篆刻、雕塑等各種媒材徹底浸透,卻能以各自不同的媒材傳達、彰顯個人的文士趣味。且都懷抱著強烈的藝術使命感,不僅僅單純地將茶器做為「小我」的藝術創作,更希望作為人文理想的「大我」精神呈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