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寶藏海底 臧振華開創水下考古大道

 |2015.01.26
105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地球百分之七十面積是海洋,不少人類文明「大祕寶」在此沉埋,卻數千年無人知。半世紀前,各國繼陸上考古,也積極發展水下考古,讓這片沉默的歷史發聲,台灣卻遲至近二十年才有所作為,中研院去年新科院士臧振華,就是台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的第一人。

臧振華研究考古逾四十年,長年呼籲政府注重水下考古卻罕獲回應,直到九年前才受前文建會委託調查水下遺產。

最危險處寶最多

他率隊長征澎湖、台南安平、東沙環礁、綠島,至今發現七十八艘橫跨宋代、清代、二戰時期的沉船,其中四艘列冊為(水下)遺址,包括清代中晚期航行台陸間的貨船、一八九二年滿載板球選手不幸沉沒的英國蒸汽船,還有大陸首批建造的西式船、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時沉沒的廣丙艦,有如打開貿易史、遷移史、航海史、戰爭史的鑰匙。

水下考古複雜度遠超過陸上,每一關都困難重重。臧振華說,茫茫大海要找歷史寶物,有如大海撈針,考古人員須同時透過海難紀錄及海軍檔案等歷史文獻、訪談漁民與船老大並研究其航海記事簿、調查暗礁多的自然環境,才能經由GIS地理資訊系統交叉篩選出沉船「敏感區」。

臧振華說,沉船處就是天然魚礁,猶如漁民「海裡的電冰箱」,若非充分信任,往往不願提供。就算取得,多暗礁處對考古也挑戰極大,不但探測船易觸礁,海流也強勁不定,危及潛水員,「最危險的地方寶物最多」。

不僅克服海流,還有各種問題:水深逾五十公尺不宜前往;每回潛水不能超過半小時,每天頂多下去兩回,否則危及生命;汙染嚴重處如安平,下水後不見五指,只能靠手摸;東沙環礁等處須防鯊魚,最可怕的是被漁網纏住。

臧振華說,由於潛水有年齡、體力等限制,目前多由在船上的考古人員搭配專業潛水員,所有隊員訓練最基本的就是「經手倫理」,不能把古物放口袋,也得保守工作機密,以免有心人跟在後面下海,「發現物第二天就被盜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