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11 阿吉茲 以德報怨 散播和平的種子

楊慧莉 |2015.01.24
1592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旅遊,向來是增進文化理解的利器,尤其是有文化解說的深度旅遊。而今,巴勒斯坦人阿吉玆進一步擴大旅遊的影響力,要藉由開啟多元觀點的文化之旅,讓旅遊成為「是非之地」跨越文化鴻溝、走向和平的希望道路。但在此之前,這位致力於在旅人心中撒下和平種子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曾飽受國仇家恨之苦,差點為仇恨所吞噬……

 


生命軌跡
從受害者家屬到和平使者

阿吉茲(Aziz Abu Sarah)為出生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成長時期,就像多數在此地居住的人民,看過許多人死於無謂的衝突裡。他雖會為受害者的遭遇感到難過,但他的反應就像看到路邊一場車禍,心中想著「好可憐喔!」然後繼續他的人生。

然而,阿吉茲卻萬萬沒想到,這種在聖城經常上演的無妄之災有一天會燒到他家門口。

眼見至親被帶走

十歲時的某天清晨五點,一群以色列軍人破門而入,闖進他與兄長的臥房,質問他們「昨天在哪?有沒有向軍隊的車子丟石塊?」當軍方最後得不到確切回應,就直接把他十八歲的兄長泰希爾帶走,任憑他母親如何苦苦哀求,軍方都不為所動。

泰希爾被帶走後未經審問就被逼供,連續十五天慘遭嚴刑拷打直到招認,之後坐監近一年。期間,他們去探望過三次,透過雙層柵欄,發現泰希爾的健康每下愈況,待被釋放已病危,儘管當時火速送醫,搶救三周後仍回天乏術。

泰希爾的死讓阿吉茲備受打擊。他沒辦法接受這位在他第一天上學陪他到校、平時陪他做功課、在情感歸屬上最讓他倚賴的兄長就這樣走了。

阿吉茲的喪親之痛漸漸演變成滿腔怒火。他知道泰希爾的死因不單純,有人要為其死負責。成長中的阿吉茲成了不折不扣的「憤青」,怒火中燒下只想復仇。

生命出現轉捩點

高中時,阿吉茲開始在某個青年雜誌上撰稿,每周維持兩篇的稿量讓他成為固定的作者,最後進而取得該雜誌社編輯的職位。他所寫的每篇文章都充滿怨氣,散播著仇敵思想。

然而,阿吉茲寫得愈多愈覺得空虛,怒火不減反增。最後,他對自己的怒氣感到厭煩,於是離職,亟欲遠走他鄉。不過,他哪裡也去不了。高中畢業後,他發現自己陷在耶路撒冷,進退兩難。

過去,他拒絕學習敵人的語言——希伯來語,而今面臨當地一項「想上大學和找好工作就得學希伯來語」的規定,只好妥協。他到一間專為初來乍到的猶太人開設的語言中心學習,結果成為班上唯一的巴勒斯坦人。

這是他第一次與以色列軍隊以外的猶太人接觸,發現他們都很友善,其中幾位還跟他有共通的興趣,所結交的第一位以色列朋友還義憤填膺地要幫他爭取權益。他與這些猶太學生一起學習、喝咖啡,分享生命中的喜悅和哀愁,漸漸發展出美好的情誼。才幾星期的光景,他對猶太人既定的刻板印象開始瓦解:「當你漸漸認識對方,人我之間的對立開始銷鎔。」

致力於和平運動

當阿吉茲看著這些跟他沒兩樣的猶太朋友,隨即明白自己尚有其他選擇:除了繼續當個受害者,成天被殺兄者所控,他可以走上另一條或許更艱困但可以戰勝憤怒情緒的不同道路。後來,他發現「要作出拋下報復之心的決定雖不容易,但順己之心的道路卻平坦多了」。

歷經這場轉化的生命洗禮,阿吉茲開始獻身和平運動。他要用個人的故事和跨文化學習搭起人我之間的橋梁,藉由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改變人心,邁向和平。他的策略多元,包括書寫部落格、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報紙上寫社論、與以色列人共同主持電台節目、到國際組織和全球各大學發表演說、服務於東耶路撒冷一個叫做「父母心聲家庭論壇」(Parents Circle-Families Forum,簡稱PCFF)的團體,該組織專為因以巴衝突而失去親人的家屬提供協助,以及與猶太朋友合作出書等。

而今,這位通曉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和英語的回教徒,把自己當作和解的具體象徵,與猶太教教士、基督教團體等緊密合作。他為以巴和平所做的諸多努力讓他獲得多項國際肯定,包括由國際教育組織頒發的中東和平獎、歐洲議會銀玫瑰獎等。

而在種種努力的背後,阿吉茲的目標只有一個:讓人接觸各種不同觀點,藉由理解,化解歧見、解決衝突。「當你敞開心,就能聽到對方的痛,你不必認同他們的行動,但可理解其立場。」他表示:「痛,深具摧毀性,但也可變得極具建設性。」而他選擇用自己的「痛」散播和平的種子。

崇敬之旅
遊覽名勝 領略多重觀點

為了提供多元觀點,阿吉茲啟動了多項計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於二○○九年與兩位猶太裔美籍夥伴創辦的「崇敬之旅」(Mejdi Tours,「Mejdi」在阿語裡為「崇敬」之意)。

「崇敬之旅」的基本信念是:到有爭議之區旅遊,領受當地各種經驗和信仰,將有助文化之間的理解。

創新旅遊新形式

過去,造訪耶路撒冷的旅人會體驗到迴然不同的景觀、歷史和文化,端視所帶領的導遊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還是回教徒。舉例而言,以色列導遊在介紹聖城歷史時一定先從三千年前的大衛王說起,然後自動跳過回教時期;巴勒斯坦導遊可能略提大衛王,但專注於一千四百年前開啟的回教歷史,卻對猶太人的歷史隻字不提。

而今,前往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旅客則有別種選擇:同時享有兩種以上的旅遊觀點,一個來自以色列導遊,另一個出自巴勒斯坦導遊,其他的則可能來自沿路上出現的當地導遊,因為「不管是探索歷史、考古和自然環境,都需要各種觀點,否則帶回家的只是單一而扭曲的印象」。導遊們還將分享他們的個人故事。

量身訂做有彈性

阿吉茲的新式旅遊不僅有助外界介入以巴衝突時持正面積極的態度,也有益當地人擴大視野,從觀察這類旅遊團中察覺其他的敘事觀點。

在阿吉茲打造的新式旅程中,遊客將享有集結文化、宗教、政治、休閒等面向的全方位之旅。他們將拜訪當地家庭、猶太教教士、回教學者、基督教牧師、猶太裔居民、巴勒斯坦難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辦的學校、兩邊的政治人物,聆賞到當地詩歌、音樂,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形態。

典型的「崇敬之旅」是十天、要價約兩千美金,但也保留了適度的彈性,可依據顧客的興趣和預算量身訂做。他們目前的客戶多半為團體,未來將規畫適合個人旅遊的單日行程。

一如「崇敬之旅」提供多重觀點,行程參與者也展現多元文化的特性。至今,已吸引了各個族群,從不同宗教的神職人員、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遊說團體、世界各地的學生到「黑眼豆豆」的嘻哈樂團;受歡迎的程度激發阿吉茲打算在其他衝突之區規畫類似的「多元觀點」行程,如土耳其、埃及等地。

眼前困境和突破

不過,阿吉茲的「崇敬之旅」儘管立意宏大,卻仍有需面對的現實問題,包括人員和財務方面。

首先,在招募和維持固定的導遊人數上就遭遇挑戰。有潛質的巴勒斯坦導遊會裹足不前,擔心談論太多政治方面的敏感問題會失去他們的以色列工作證。

另外,不管是巴勒斯坦導遊或以色列導遊,只要服務於這種志在達成以巴和解的行程,都會遭到以巴雙方杯葛對方的激進分子批評,甚至被扣上「叛徒」的帽子。

財務方面,有別於傳統旅遊行程,「崇敬之旅」要承擔更多的支出,包括多出的第二位導遊的費用。

所幸,阿吉茲與人合夥的旅遊公司後來與國家地理雜誌的旅遊部門簽約,財務問題暫獲舒緩之餘,也讓阿吉茲喜出望外,寄望未來會有成千上萬名旅人參與這場和平之旅。

拆解心牆
知己知彼 化干戈為玉帛

「阻隔人心的牆,常由無知、仇恨和恐懼所築起。我試圖撞壞它,當人們了解到彼此的痛處相同,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這麼像。」

這是阿吉茲的經典語錄,而多年來他所做的一切正是「拆牆」的工作。

天真也能成真

除了創辦「另類旅遊」,阿吉茲在「父母心聲家庭論壇」的領導工作也令人動容。他讓在以巴衝突中喪失親人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碰面,藉由對談,了解彼此的苦楚,不再視對方為加害者,而是跟自己一樣的受害者,彼此互助,走出傷痛。

起初,阿吉茲的家人對「父母心聲家庭論壇」團體的工作持高度懷疑。不過,他們最後也共襄盛舉,加入了這個看似有些愚癡又天真的團體。

生命操之在己

而今,阿吉茲多年來的和平深耕工作已漸漸開花結果:有學生取消返鄉的票,想留在和平組織學習;一些猶太教組織開始與教會和清真寺互動交流;一名炸彈自殺客的哥哥找到受害者的父親,當面道歉;一名以色列青年本來決定加入軍隊攻打巴勒斯坦人,如今開始動搖。

這些成果除了讓阿吉茲看到和平的曙光,更欣見許多生命免於墮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裡,因而重新取回生命自主權。阿吉茲總是這麼告戒巴勒斯坦青年:「不管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你總有辦法形塑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他的生命故事就是最好的見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