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死大事的抉擇課題:末期絕症要不要治療?(一)

慧開法師 |2014.12.21
179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回憶將近三十年前,我在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費城當地及鄰近的紐澤西州Cheery Hill鎮,先後有幾位信眾,有的罹患癌症而且已臻末期,或是腦中風導致腦死,由於我的宗教師身分,他們的家人找到我,希望能以佛法引導他們面對生死大事。以此因緣,我開始在課餘時間從事癌末病人的靈性關懷,以及帶領信眾參與助念等實務工作。

回到台灣之後,我在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任教迄今,也由於研究教學領域的關係,這二十年來不斷地接觸到癌末病人及其家屬,應邀到醫院為他們作靈性照顧、臨終開示、往生助念等生死諮商與輔導。

今年從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我先後應邀到菲律賓馬尼拉光明大學所舉辦的「生命永續與末期疾病關懷」研討會、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北京國際佛事用品博覽會」以及新加坡延慶寺舉辦的「臨終關懷與往生助念」專題講座,與大眾分享生命終極關懷的理論與實務。

在前後三個跨國的不同場次,居然都有聽眾不約而同地問道同樣的問題:「如果有親人罹患末期絕症,要不要治療?如果家中的長輩年事已高,當有緊急狀況發生時,送醫後要不要急救?」這些都是攸關生死大事的抉擇課題,也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總有一天不得不面對的生命功課,所以有必要及早做好準備。

上述這兩個提問:「末期絕症治療與否」與「高齡長輩急救與否」,雖然性質相近,但其情境、處理方式與思維角度,其實是有所不同,需要分別討論,本文先討論前者。

當疾病已經到了無法治癒的地步時,對病人而言,死亡其實還不是最痛苦難過的事,「死不了」而苟延殘喘才是最可怕的處境。當死亡已經是不可避免之預警時,肉體上的病痛其實還不是最沉重的負擔;心理上的徬徨、精神上的焦慮、內心深處不知生命何去何從的迷惘,才是心靈上最為無助的恐懼。

往生之際的生命之旅,有如跨越時空的「星際之旅」,根本無需恐懼,但是必須及早做好準備。然而,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在這一方面都沒有足夠的認知與充分的準備,幾乎都有迷航的恐慌與危機,因此末期病人在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意念及心靈上的導航。其實病人家屬可以自行或延請宗教師,為末期病人在意念及心靈的層次上為他作親切的引導,鼓勵他發願往生,這是引導他脫離病體的桎梏、迎向未來生命的心靈導航。在此我不純談理論,而是舉出我為末期絕症病人所做靈性關懷與輔導的實際案例,供各位讀者參考。

案例一

二○○七年五月中旬,佛光會林居士的同修聶師姐住進高雄榮總,診斷出肺癌末期,林居士心情十分焦慮,打電話問我,他們該如何面對如此嚴重的病情與攸關生死的醫療抉擇。六月二日我到醫院探望聶師姐,為她鼓勵打氣,同時提供我的看法及建議。

我告訴他們,有關疾病的變化情況與可行的治療方案,還是要就教於主治醫師的診斷與醫療專業意見。如果病況還在醫療可治癒或控制的範圍內,當然不應輕言放棄。然而,萬一疾病的進程已經確定遠遠超過目前醫療科技所能治癒或控制的極限,就不應、也不需要再耗費精神和體力在無謂的治療上,而應該認真地思考如何有尊嚴而且能自主地,為這一生畫下完美的句點,達到善終與往生的目的。

我的論點其實非常簡單明瞭,因為現代西醫對於癌症病例、醫案紀錄與統計分析等文獻資料,十分詳盡精確,除非所罹患的疾病是找不到文獻記載的疑難雜症或罕見怪病,必須特別個案處理,不然的話,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查詢到某種疾病到了末期,病人經過諸如手術、化療、放療及電療之後,其一年、五年乃至十年的存活率是多少。如果存活率夠高,當然不應輕言放棄,但是如果存活率趨近於零,那麼就要慎重考慮值不值得冒險。否則不但病治不好,連僅剩餘的一點精神與體力也都消耗殆盡,那就更加無力面對往生的功課了。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