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任務不簡單 訓練期長達兩年

楊祖愛 |2014.12.13
2778觀看次
字級
太空人任務訓練相當嚴格,圖為民眾透過太空漫步機器來體驗太空漫步感受。圖/蘇健忠

文/楊祖愛

導演在片中將太空飛行要點表現得近乎真實,也引領觀眾窺其堂奧,在此筆者補充相關知識。永續號是一個太空站,乘太空船升空後與其對接,在上頭長時間生活,進行深空飛行。太空站的觀念早在1970年代NASA研發的Sky Lab時就已萌芽,其後陸續改進。今日的國際太空站及中國的天宮,在地球軌道上長期運轉,供人類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研究及實驗。

永續號就像一座環形屋,上頭有12個艙節,分別為4主機艙,1指揮艙,2居住艙,1冷凍艙及4著陸艙,各艙之間通道相連,其中有四處可由氣閘門開啟對外,環形中間攜帶兩架登陸艇及兩架遊騎兵飛船,在電影上看到庫柏降落至星球上拜訪的就是遊騎兵,拜訪過程必須算準時間,才能適時返回與母船對接,這是NASA在1970年代阿波羅登陸月球時就已有的觀念。而對接停靠也是那時由美蘇合作研發的科技,而中國嫦娥計畫也成功展示對接技術。

此外,氣閘門也是太空船設計重要一環,因為太空無壓力,而太空艙內必須有適合人類需要的大氣壓,所有人不能冒然開門進出,必須經過氣閘門作調節緩衝,才不會洩氣漏壓,這也是為什麼曼恩博士在電影中會在對接時引起氣閘門洩氣爆炸的原因。

太空中無壓力無重力,是太空飛行首要面對的挑戰,美蘇兩國在1970年代已有解答,出艙時除了以氣閘門調整緩衝外,太空人的衣著也要講究,所以太空衣不僅外形酷,裏頭更大有玄機,具有壓力、溫度及氧氣調節,還有行動及通訊設備,將人體嚴密保護,若有一處漏損,就立刻有生命危險。

想探索外星球,太空人的嚴密訓練不可或缺。以NASA來說,太空人選在任務前二年就已選定,接下來開始熟悉任務相關科技,任務前十一個月起密集訓練,出發前兩周,會與外界隔絕,以防止傳染疾病帶菌入太空。太空人有二大類,駕駛員及科技專家,前者多有戰機飛行經驗,後者則為任務科學的專家。《星際效應》中的四位太空人符合任務基本組成,機器人的靈巧協助也顯示電腦科技一日千里。

此行任重道遠,有多遠?以今日科技為例,載人飛一趟火星,單程需耗時六個月,劇中的蟲洞在土星附近,那就更遠了,1973年,NASA的探測號無載人太空船耗時六年半才抵達土星外圍21000公里處,二十年後重拾土星拜訪,卡西尼號風塵樸樸,歷時七年兩個月,終於在2005年1月登陸環繞土星的衛六星。

這些都是不載人的飛行,要作到載人深空飛行,難度更提高,片中太空人在飛行途中進入冰凍箱作人工睡眠,就是深空飛行必備的科技之一。

太空工業是永續事業,太空飛行本是探宇宙之密,將無知化有知,需要好奇心、想像力,不局限於現實所知,更要有信心,今日不能者,明日必能。在地球資源即將耗盡的今日,我們有責任替後代子孫開拓更廣的天地,走出搖籃,在人生將盡之前,如片中旁白的Dylan Thomas詩句:

勿輕柔走入那夜晚的道別,老人在日將盡時應狂怒燃燒,憤怒,為將消逝的光而憤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