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 8 蘇珊凱恩 安靜力量的救贖者

楊慧莉  |2014.12.06
210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人,生來就具備不同的個性,有的外向,有的內向,但多數社會卻獨厚前者,甚至壓抑後者。不管在學校或在職場,活潑健談的學生、辯才無礙的員工總是吸引更多的目光,甚至成為標榜的對象。美國作家蘇珊凱恩卻獨排眾議。經閱讀和研究,她發現許多各領域的佼佼者都是內向而安靜的人。於是,她寫書、投入相關改造活動,企圖導正社會偏見,幫助內向者適情適性,發揮天生優勢。


生命軌跡

從律師到社會行動家

蘇珊.凱恩(Susan Cain, 1968-)一九八九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英文系,一九九三年拿到哈佛法學院法學職業博士學位,隨即在華爾街擔任律師。之後,她曾任談判顧問,並在一個非營利的「道德領導」教育機構任教。

正視自己的個性

儘管工作上多半需要面對群眾,凱恩骨子裡卻是一個內向的人。

由於個性使然,她畏懼「公開演說」,這讓她在哈佛法學院的學習成了一場「磨難」;在華爾街當律師時,猶如活在異域,感覺格格不入。

一開始,凱恩並無視於個性和律師職業間的衝突,只是隨波逐流。即便如此,她卻留意到其他事務所同仁都善用自己的人格特質在專業上,卻無關乎他們的性別。於是,她終於明白,一個人的特性取決於其先天個性(內向或外向),但這卻是多數人所忽略的。這項醒悟不僅成了她正視自己個性的契機,也激起她對個性研究的興趣。

發現價值觀偏差

研究過程中,凱恩發現自處於一個「外向者」掛帥的國家:社會價值觀偏好「外向人格」,且將這種人格理想化;儘管所用名稱不同,但都一致認同,擁有「健談」外放人格的人給人感覺較聰明、有趣,外觀上也變得較亮眼,任誰都想跟他們做朋友。

相較之下,「內向人格」就顯得暗淡無光,成了「次等」個性。雖然「能說善道」與「絕佳創意」八竿子打不著,但多數人還是認為口若懸河者比寡言沉默者聰明。

既然社會普遍偏好「外向人格」,凱恩發現,許多原本「內向」的人只好「被迫」迎合社會需求,漠視自己的本性(也包括她自己),而社會似乎僅容許在車庫發跡的科技鬼才(如賈伯斯等)擁有「孤僻」的個性,只有這些人可以為所欲為地做自己,而不用擔心社會的眼光。

但凱恩認為,盲目追求被理想化的外向人格,受影響的將不只是內向者本身,人類文明也將停滯不前,因為歷史上的許多偉大思想、藝術和發明都是出自於內向而安靜之人,如愛因斯坦、甘地、梵谷等。他們或許不善於與外界打交道,卻不時體察自己的內心世界,醞釀出前衛的思想、明智的改革行動與偉大的藝術。

捍衛內向者權益

這種個性歧視的社會偏見,讓凱恩於二○一二年出版了《安靜:內向者在眾聲喧嘩的世界中所發揮的力量》。寫這本書時,她全身充滿熱情和義憤填膺之情,想像一九六三年出版後引發極大迴響的女性主義書籍《女性的奧祕》是否也是基於同樣心情被孕育而出,因為她覺得內向者無法適情適性的困境跟當時女性天分遭埋沒、倫為二等公民的處境如出一轍。

《安靜》出版後隨即引發主流媒體的一陣騷動,讓個性議題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本書後來不僅成為美國出版界的暢銷書、年度好書,凱恩本人也獲得諸多肯定,包括成為普林斯頓年度傑出校友、美國《公司》商業雜誌今年度五十大最有影響力的領導和管理專家之一。


但凱恩覺得《安靜》不只是一本書,背後的改革動力才是她書寫的真正目的。為了讓世人正視「安靜的力量」,她兩次上TED對話平台,到多國演講,從領導、教育、人際關係等面向切入議題。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所有內向朋友找回「快樂做自己」的權益。

內向的公眾人物

而凱恩本身也早已從書寫中找回「做自己」的快樂。她說,《安靜》醞釀了七年,那段時光她沉浸在閱讀、研究和思考中,充滿幸福。

然而,為了分享她的快樂,她必須有違內向者的天性,走向大眾傳講她的理念。為了上TED平台演說,凱恩緊張得不得了。登台前,她整整忙了六天,還找來演說教練惡補,讓自己的肢體語言更流暢。演說完畢,她自嘲已經蛻變成「內向的公眾人物」。一如許多內向的改革領袖,即便不喜歡受人矚目,但為了所身負的使命而拋頭露面,凱恩此刻也必須拿著大聲公到處宣揚「安靜的力量」。

革新 思維

扭轉不當的文化趨力

凱恩的「安靜革命」於今年第二次上TED對話平台時正式登場。她表示要成立一個企業贊助、任務導向的機構,有三項主計畫:改造當代辦公室侵犯個人隱私的開放式空間;成立「安靜領導力學院」,幫助培訓內向的領導者;以及讓安靜的孩子更有學習自信。

內向者並非害羞

在改革之前,凱恩先澄清社會大眾對內向者的誤解:「他們並非反社會化的動物,只是呈顯另一種社會化樣式;喜歡的交際方式是跟熟悉的朋友聚會,而非置身於一群陌生人的喧嘩派對中。內向的人不一定害羞,而所謂害羞的人會對社會的負面評論有所畏懼。」

她覺得內向者與外向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偏好安靜、少噪音、少干擾的環境,不喜歡置身於刺激太多的環境裡;後者則需要環境不斷地給予刺激,方感順暢。

儘管有數據顯示,社會裡每兩、三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內向者,但由於不當的文化趨力,他們的需求往往遭到漠視,潛力也無從發揮。

針對這些弊病,凱恩從職場文化、人際關係和教育面向提出她的觀察和建言。

內向領導更開放

凱恩表示,今日的辦公室日趨開放;為了增強群體互動,早先的小隔間也漸漸消失了,每位員工的活動空間變小,也毫無隱私可言。

不僅辦公室的空間設計不利於內向者,領導位缺也多屬意外向者。但凱恩卻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葛蘭特教授(Adam Grant)的研究中發現:「內向的領導人會讓員工盡情發揮創意,而外向的領導者則較喜歡支配一切,他們凡事喜歡插手的結果,往往讓好的點子出不來。」

不過,儘管職場文化有諸多不利於內向者發展的缺失,但凱恩一再強調,她無意於駁斥團隊工作的重要性,只是職場文化不該盡信所有創造力和生產力均出自團隊合作,有時獨處、專注更甚七嘴八舌。

內外組合重了解

雖然文化趨力偏好外向者,但在人際關係的配搭上就如同陰陽調和,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往往會彼此吸引,在婚姻組合中最常見。

對此,凱恩視為人之常情,但她也從研究中發現,個性不同,亦會成為夫妻不和的癥結點。

舉例而言,內向者和外向者面對「衝突」本身的態度就南轅北轍。內向的人壓根就不希望衝突發生;一旦發生,他們會自動放低音量,刻意降低衝突力。外向的人則直接面對衝突,還會不自覺地拉高嗓門。由於處事態度不同,彼此間的嫌隙於是產生,但內向者不會明白外向的伴侶將自己的行為視為退縮,只會覺得伴侶不夠愛他,否則就不會「兇他」。

凱恩認為,夫妻、伴侶一旦面對這種窘境,如果能了解對方的反應只是出於本性,而非刻意逃避或針對自己而來,就不會那麼受傷。

親師教育須適性

除了著力於職場文化和人際關係的改造,凱恩也常跟內向者的家長和學校老師共事。

教育上,她最常被問到不同個性的親子要如何相處,她認為父母應學習「歡喜看待」孩子看似謎樣般的行為,藉由平時輕鬆的親子互動看出孩子的個性,幫助他們適性發展。

而面對與自己相同個性的孩子,她建議父母,無須庸人自擾,擔心自己不愉快的成長經驗會複製在孩子身上,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父母和成長環境,歷史並不會重演。另外,她建議所有家長都該給予自己和孩子獨處的空間,幫助彼此成長。

至於學校教育,凱恩打算給全美國教師規畫一套全新課程,喚醒教師們對內向個性的重視。她發現,「分組討論」是時下學校清一色的教育模式,但這種模式不僅讓無需太多環境刺激的內向孩子無所適從,也同樣對外向的孩子不利。

過多的分組討論讓外向學生無法自主學習,而有研究顯示,「獨處」卻是通往偉大思想和發揮天賦的必經之路。對於內向的孩子而言,「獨處」適情適性,信手拈來,無師自通,反倒是外向的孩子需特別指導,但這一塊卻是當今學校教育所欠缺的。

個性檢視

你是內向的人嗎?

以下問卷摘錄自《安靜》一書,你打「勾」的題數愈多,代表你愈是內向的人。

1□我喜歡一對一交談,更甚團體活動。

2□我較喜歡用寫作表達自己。

3□我喜歡獨處。

4□對我而言,名利、權位比不上同事之間的相處。

5□我不喜歡八卦,較喜歡有深度的對談。

6□大家都說我是個好聽眾。

7□我不喜歡冒大險。

8□我喜歡投入干擾較少的工作。

9□生日慶祝會上,只喜歡有一、兩個好朋友和家人在場。

10□大家形容我說話時總是輕聲細語。

11□工作完成前,我不太喜歡跟人討論或展現其內容。

12□我不喜歡衝突。

13□我自己會把工作做好。

14□說話前,我會三思而後言。

15□儘管出門很快樂,但還是讓我感到精疲力竭。

16□有人打電話來,我常讓它變成電話留言。

17□周末,我寧可放空,也不想把自己搞得七葷八素。

18□我不喜歡同時接好多差事。

19□我很容易專心。

20□教室裡,我喜歡老師唱獨角戲更甚分組研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