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腹瀉 恐是發炎性腸疾

陳玲芳 |2014.11.28
123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拉肚子不一定是大腸急躁症,血便也不一定是痔瘡。入冬溫差大、易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容易急性發作。醫師提醒,若有三個月以上持續症狀,且體重減輕,應盡快就醫,以免延遲診治,恐將面臨腸穿孔、敗血症、開刀切腸等後果。

高雄巿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子及壓力等因素有關。發病高峰出現在二十至四十歲青壯年,臨床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等,不少民眾初期常誤認為痔瘡或大腸急躁症,延誤治療時機。

吳登強說,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需長期藥物控制、定期追蹤。

他提醒在天氣突然變冷、情緒變化、突然重感冒,或壓力過大、情緒起伏較大時,都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急性發作。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病情或有輕、重不同,日常生活飲食都宜秉持「低渣飲食」。尤其當患者處於急性的發炎時期,甚至不能有「渣」,如五穀根莖、竹筍、芹菜等。而不易消化奶製品,及容易產氣的韭菜、地瓜、黃豆等食物,也應該盡量避免。宜飲用過濾纖維的果汁,以及食用完全精緻白米飯等。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因為腸道慢性、反覆地發炎,病況時好時壞,長期飽受腹痛、腹瀉之苦。為幫助這群病友走出戶外、擁抱陽光,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與全民健康基金會,將於本周日主辦戶外病友活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