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 走西行求法路 圖像弘法始於足

陳瑋全 |2014.11.26
2049觀看次
字級
學林菩提路 林保堯教授 台灣新竹人,省立台北師專、淡江文理學院東語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碩士、藝術學博士,曾任小學教師、淡江大學東語系講師、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傳統藝術所所長、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台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等,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印度秣兔羅博物館,所展出五世紀中葉佛立像。圖/林保堯
中國大陸山東省諸城博物館,所展出的北齊菩薩立像。圖/林保堯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研究佛教藝術三十多年的林保堯教授,曾經親赴甘肅、新疆體驗西行求法僧走過的一段路,透過足下的修行,感受菩薩道的難行能行,讓他大為感動。他認為佛教藝術的研究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圖像的認識與解讀,可以了解佛法真義,應當與文字等同重視。

經典智慧

當思得來不易

佛教藝術的研究可以透過考古文物與田野考察而來,林保堯每年寒暑假帶著研究生從田野考察中發現課題,讓學生知道正確對待佛教美術、甚而人類文明的看法。他表示,研究佛教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知識修行,從第一線的考察讓學生看歷史時空下的實存物件,親自打開此門來看待真實的事物光譜。學校圖書館各類書籍中看到的小小方塊,現場是寬廣的實體,尤其是到印度的阿姜塔、愛羅拉石窟,頓感佛教的浩瀚偉大,這種體驗若能成為學習與生活的一環,就能很大作用。

林保堯憶起帶領學生絲路考察,坐飛機到甘肅再拉車沿著河西走廊到新疆火焰山、喀什等地。二十年前的交通相當不便,一趟十五天下來,坐著吉普車翻越沙漠,既熱且乾燥,體能負荷極大。

想到當年西行求法的法顯、玄奘、義淨等高僧,騎著馬或駱駝甚至靠著雙腿一路跋山涉水赴印度取經,歷經艱辛與苦難,現在所看到的經典與佛像,都是求法僧帶著梵文原典,一路苦行回到中土再翻譯成漢文,這些是生命寶典,實地走訪,即能體證佛法得之不易。

足下修行

研究法華造像

林保堯的博士論文是《法華造像研究》,那是他在日本筑波大學修讀佛教美術專題講座時,選擇東魏武定元年石造釋迦像的相關圖像,用類以修辭學方法解讀造像碑記、銘記,十餘年時間將佛像中過往未解的佛像議題,付以經義性的論證,依此的十四篇研究集結為博士論文。他讚歎古代高僧大師們,非常用功認真的做一件事情,藉由圖像的造做表現,達到佛陀「涅槃真寂」的最高實相義。林保堯表示法華經所說的就是菩薩道、實踐道,以他自己來說就是足下的修行,要走到不能走的那一天為止。

人一生短暫,佛學是三十歲以後才能了解的珍貴資產,人生最精華的三十歲到六十歲也不過是三十年,如何能將其所學轉換成一般人能了解的佛教知識與智慧,他期許自身可以年年有計畫的推動、與實踐的方向,所以他編著科普化的佛教美術書籍,協助大眾鑒賞佛教藝術,也參與人間衛視的「國寶檔案」節目、佛光緣美術館的相關活動與演講,以及撰寫《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佛教雕刻美術的總論。他認為現階段台灣為佛教藝術貢獻最多的單位,就是佛光山的佛光緣美術館和佛陀紀念館,以及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考古文物

圖文等量並重

「中國歷史向來以文字記載為主,然而從史家研究考據可知,即使是正史的二十五史也有可能涉及不真實的竄改、虛偽。」林保堯說,古代的考古文物,出土後沒有文字的真偽背景,只有文物是否真實的考察與記錄。

他指出,考古文物就是圖像語言,蘊含歷史、文化與生活的縮影,研究者透過訓練解讀圖像,看到很多消失在歷史中及文字未記載的當代狀況,例如修行方式,我們今天看到的打坐方式主要是盤腿坐、金剛坐等方式,而在印度調查山奇大塔東門南柱內側〈火神堂毒龍降伏圖〉發現佛教、婆羅門教的石刻作品,印證四分律裡記載的,即以帶子綁繞修行者交腳處一直到背間的一種「禪帶」修行坐姿。

林保堯主張以圖像的時空歷史性來做佛教文化的學習與修行,現在文字經典已有很多人投入,而佛教藝術仍未見光亮。

他希望未來的研究,可以讓世人打開另一扇門,讓大家知道圖文應當等量並重。他舉例說可以在南北朝的一類〈法界人中像〉看見十住經的法雲地與菩薩修行的境界,〈彌勒淨土圖〉對彌勒思想的影響,〈十牛圖〉對禪宗調伏妄心的修行。歷代都是透過圖像幫助佛教思想的推展,理當與文字等同重視,這是佛教藝術留下的重要文化資產等都值得重視。(下)

林保堯教授

台灣新竹人,省立台北師專、淡江文理學院東語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碩士、藝術學博士,曾任小學教師、淡江大學東語系講師、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傳統藝術所所長、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台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等,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曾獲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教育部教學特優教師、教育部教育文化獎章、教育廳金書獎、新聞局兒童圖書類金鼎獎、全國畫學會金爵獎等。著有《佛像大觀》、《佛教美術講座》 、《法華造像研究》等專書十餘冊,論文數十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