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 根治長照問題

徐芳敏(台北市/台大中文系教授) |2014.11.25
1213觀看次
字級

關於「五年後印尼停止輸出女外勞」,可能會出現看護短缺問題,可倒過來思考,西方、日本等先進國家,需長照的人均數不會少於台灣,然而他們「外勞」問題不見得多於台灣。

在《借鏡德國》這本書中,台灣、德國雙料護理師劉威良比較台灣顱內出血、四肢不甚靈光的老父親,出院後僅靠門診做復健,恢復情形不太理想,遑論其他不方便回醫院看門診的長照友。

德國摔斷腿骨的鄰居老阿嬤,先接好斷骨,後由復健醫院一個月復健照護,回家能拄著支架走路。

台灣醫療一向講求醫治層面,只要人沒有急病,剩下的就都是家人的問題了。

沒有復健的醫療猶如跛腳的醫學,很多病人出院的時候都只剩下心臟能跳、肺能呼吸,但四肢卻無法活動。醫師只管救病人的生命跡象,卻放著日漸敗壞的肌肉功能不管,真的很可惜。

劉威良道破台灣醫療、長照體系的盲點,一個人若生急病,醫院只管醫護;若病癒出院,療養調理概由長照體系負責。但居家醫護等制度只承擔小部分,安養機構、家屬或外勞承擔大部分;因此有人感嘆「台灣的長照只有兩個字『外勞』」。

幾年前有報導,台中榮總將出院的老榮民轉介「中期照護」埔里榮院,經一番休息再返家。這種過渡性質的醫院,使一些長照友得以完全或大部分康復,不必再找全日制外勞來看護。

據統計,去年台灣人平均吃了近四十五公斤的米,遠低於日本人的近五十七公斤。

完整的營養制度不妨從最基本米飯五穀雜糧開始,鼓勵大家平常「好好吃飯」。或許一部分長照友就可以愈來愈健康,逐漸脫離外勞的照顧。

北歐芬蘭打造「預防勝於治療」的老人照顧系統,例如廣設老人運動俱樂部。年長者逾九成家居生活,不到一成住養老機構、或在家或病房中仰賴長期照顧。所以老人能自立自強,直到臨終前兩周才躺在病床上。

「缺少外勞,儘量用本勞」是治標,「中期照護,良好的營養、運動」才是治本,從根源解決至少一部分的外勞問題。

徐芳敏(台北市/台大中文系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