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做玩具 科學青年 讓教育更有趣

李祖翔 |2014.11.23
3209觀看次
字級
60W燈泡閃電。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為癌童製造雪人。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用方便取得的材料製作玩具,將樂趣擴及經濟弱勢的學童,是公益領域的一種創新!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的邱文凱,近來受訪,被媒體封為「玩具達人」甚至是「科學青年」,而讓他如此熱中研究的「罪魁禍首」,是童年玩具店老闆。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邱文凱帶孩子上再生紙課程 。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胖卡計畫成員協助偏鄉兒童學習小畫家。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一代胖卡與四代胖卡車。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NPOst公益交流站舉辦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公益創新人做分享。圖/NPOst公益交流站、邱文凱、莊哲昀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用方便取得的材料製作玩具,將樂趣擴及經濟弱勢的學童,是公益領域的一種創新!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的邱文凱,近來受訪,被媒體封為「玩具達人」甚至是「科學青年」,而讓他如此熱中研究的「罪魁禍首」,是童年玩具店老闆。

用發明探索科學世界

「小時候,我喜歡跑到玩具店,趴在窗戶上看又多了哪些東西,其中三樣最特別,是科學玩具:雷聲筒、棉花糖機和會動的書。」聽起來很美好,就像兒時的期待,到長大漸漸發酵,但是,邱文凱卻說:「有一天世界忽然變了,老闆氣沖沖地對我說:你如果真的喜歡,就讓爸媽拿錢給你買,不要一直貼在我的玻璃上,影響我做生意!」

科學玩具這麼貴,爸媽會答應給他買嗎?想當然不會,因此想:「沒有錢就享受不到這個樂趣了嗎?一般家庭的小孩子是不是沒有辦法擁有科學玩具?」於是他去撿垃圾,用瓶瓶罐罐換錢來買玩具,「誰知道,讓我發現,裡面有很多別人丟掉的玩具,能把它修好,就是新玩具!」玩上癮的他,更開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玩具。

科學是邱文凱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認為只要掌握原理,就可以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製作價格昂貴的科學玩具,例如雷聲筒,只要筒子加三根彈簧,透過彈簧的振動就會發出雷鳴聲,而筒子經他實驗,用洋芋片的罐子就可以替代;棉花糖機也很簡單,「主要結構就是有洞的鍋子。」他以小型電風扇加濾茶網模擬原理,以酒精燈將砂糖加熱成液態,旋轉甩出、凝固即成糖絲!

今年四月,他還誤將「黑夜裡才看得到星星,雨後才會出現彩虹。」的字句,看成「黑夜裡才能看見彩虹。」因而納悶不已,卻瞥見電腦桌上光碟片的反光,靈機一動,開始找可能性。最後用手機拍照軟體、廚房壁紙、LED燈和雙面膠等,透過折射原理探索出答案,作品完成後,他又意外得知,自然界真的有這種月光下才出現的彩虹,稱作黑夜彩虹、月虹。

因自己的夢成就癌童

高中時他在安寧病房當義工,認識了一名癌童,癌童說:「哥哥,我沒有看過雪,你能不能變出雪、給我玩?」邱文凱決定為他完成這個夢想。

習慣從生活細節切入的他,首先想到詩詞中「撒鹽空中差可擬」的比喻,但不管他丟的是細鹽還是粗鹽,都沒能感受下雪的氣氛,於是又想起「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棉絮,也無法成功;再想到羅馬帝國皇帝尼祿,曾讓人從高山上取雪,加上水果、牛奶製成冰淇淋,所以嘗試製作無糖的冰淇淋,模仿雪結晶的外觀與觸感,可惜依舊失敗。

幾次試驗,終於讓他找到高分子吸水物,即聚丙烯酸鈉,可是最後他選定的材料,卻是衛生棉!忍著被店員和顧客投射的怪異眼光,邱文凱拿了商店架上的衛生棉,剪開、取得內容物,加上冰水,做成凝膠物質,再倒出來塑形,加上竹籤、串珠裝飾,完成了小雪人的作品。

他的科學玩具,讓生命有限的小朋友愛不釋手,也讓他自己深信,器物再美,缺乏人的溫度終將不完美,所以科學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媒體同樣用「有溫度的科學」形容他。

大學邱文凱選了自然科學教學學系就讀,有機會帶小朋友參觀博物館,最常聽到小朋友說東西很好玩、可惜帶不回去、不能和家人分享,「我彷彿看到小時候的我。」他便用小時自己製作玩具的想法,找齊各種材料,解決玩具昂貴跟體積過大的因素,例如像閃電的電漿球可改用燈泡製作,原理是高壓放電。

讓孩子創造無限可能

邱文凱教孩子做玩具,著重在學習上,他說,很多教具都有現成的可買,但是自己製作更可以檢視對教具的認識程度,除了老師做、演給學生看,老師還可以簡化材料與製作流程,讓學生做,這樣會有另一層的體會與思考。

從鋁罐棉花糖機、宙斯的神劍(電漿)、磁懸浮原子筆、彩虹手翻書、錯覺彈珠到人造雪人、會轉頭的面具、T字型萬花筒和鄒族風笛,邱文凱最得意的,不是自己又拆解了什麼複雜的科學,化繁為簡,而是學生對他說:「老師你好遜喔,我做的都比你好。」因為當孩子沉溺於製作過程,就能用自己的雙手探索世界!「我們彼此切磋、比較成果,製作玩具已經不是我一個人的夢想,而是一群人的。」

其實邱文凱過去很厭惡「老師」,因為求學路上的老師沒有友善對待他,現在卻誤打誤撞走向科學教育之路,也當老師、帶過孩子。他喜歡小朋友玩科學時的眼神,希望小朋友拿著自己做的玩具,從早到晚不停地玩。邱文凱期許自己成為「哆啦A夢」,用科學成就夢想,讓孩子發自內心去探究事物,創造無限可能性。


結合阿宅科技 為弱勢服務

「平板電腦可以做什麼?如果不是拿來打電動,而是找到有效的辦法,會是提升社會工作效率的最好幫手。」胖卡數位落差偏鄉服務計畫成員莊哲昀是這麼想的。

胖卡(Puncar)是什麼?是結合台語的「麵包」及英語的「車」,是團隊載運大量資訊器材的交通工具,希望傳達穿梭巷弄間賣麵包的溫暖意象,以增加親切感,他們的服務宗旨在消弭偏鄉與都市的數位落差。莊哲昀對胖卡計畫的解釋是:「把宅男配送到偏鄉,教在地組織及居民使用更好的方式工作,簡稱宅配。」

許多公益組織頭疼的資料整合難題,如減少報表填寫的次數、為數百位老人安排送餐服務等,都因為胖卡計畫迎刃而解。

胖卡助人的起源,是發現台灣對偏鄉的幫助,總是一味增加設備,不思考如何利用資源,使得過剩的資源被分配到需求不那麼大的地方,甚至沒有資訊教學的師資。

成員是一群「網路原住民」世代,想證明「用電腦也能作公益」。胖卡平均服務一個組織長達一至二年,在協助解決數位問題前,先得讓他們感受到組織有心改變的意願;服務中百分之五十的時間是用來了解機構或服務對象,所以被幫助的人很少稱讚他們電腦很厲害,而是好有耐性喔!

莊哲昀則說,自己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想留一些東西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成績不夠好,才會用做公益的方式圓夢。他鼓勵大家,用簡單的方式做對的事。

分析捐款偏好 也能做公益

每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專長,對公益領域做出貢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昇瑋從興趣出發,分析一千五百則弱勢處境的報導,找到作為非營利組織參考、提高募款金額。

陳昇瑋研究的是《蘋果日報》讀者捐款的偏好習慣。資料顯示,報導平均為一個弱勢家庭募集五十萬元的資金,但是資金有的是二十萬,有的一百二十萬,為什麼捐款的差距會如此明顯?他想在捐款者的決策過程中,找到一點端倪。

他首先發現捐款意願跟時間點有關!「星期三的報導,捐款金額最高、其次是星期二;一、二月也是捐款高峰,繳稅時間則最低。」

報導圖片中弱勢者的胖、瘦也會影響捐款決策,外表看起來誠實、可信任及孱弱者,獲得的捐款較高;老弱婦孺、單親和單身、失婚者的捐款較高;疾病類別部分,心血管、視障、一般疾病的捐款高於肢體障礙及罕病;此外,不可抗力造成的處境較令人同情,如天災、意外和過勞,本身要負部分責任如吸菸致癌、喝酒、交通意外則少被憐憫。

還有,捐款與固定支出成反比!亦即受助者每月支出愈少,獲得捐款愈多,因為捐款者希望能幫助的力量更大,如同樣金額可以幫助小張一天的生活,卻能讓小陳撐過一個月,捐款者多傾向幫助小陳。

陳昇瑋認為,捐款人期待因為自己的幫助,看見希望,難有起色者,如植物人,捐款的機率就少於貧童,同理,兒女其一亡故的受助率高於全數亡故。

看起來簡單的捐款行為,卻有複雜的決策過程,陳昇瑋致力找出和潛在捐款者的連結點,讓募款更有效率、更直接。他敞開合作大門,歡迎非營利組織找他合作,分析各組織的「社群」資料,找到優化捐款的方法。而他努力的初衷,只是想讓社會變得更好。


1%創新公益 改變99%社會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與「NPOst 公益交流站」日前舉辦首屆「公益科技創新影響力國際論壇」,邀請國際非政府組織Kiva的資深總監Jonny Price來台,分享創新的公益行動,他們透過科技結合群眾募資,打造微型信貸平台,讓借款人與受貸者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

「Kiva相信,透過借款給弱勢者,可以陪伴他們成長。」Jonny Price 說,Kiva成立於二○○五年,宗旨是透過微型信貸,協助經濟弱勢者度過難關,或者開創自己的小生意,至今已超過一百二十萬人使用 Kiva 平台,目前借出約台幣一百八十億元,還款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點八,為貧困國家的經濟解決不少難題。

如同Kiva打破既有形式與規範,改善公益運作及效率一樣,台灣有許多新生代公益組織近年浮出檯面,都是抱持同樣理由,例如「NPOst 公益交流站」,成立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社會公益的素養,讓公益行動更有效率。

漣漪人基金會董事長朱平和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馮瑞麒在論壇上一致表示,必須透過行動,才能為社會帶來實質改變。

「公益實踐者不是乖乖牌,而是冒險家!」論壇要傳達的觀念,透露了年輕世代關注公益的態度與方式,貴賓致詞時更豪氣干雲的說,他們要用百分之一的創新公益,改變百分之九十九的社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