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農村風光 林玉山.〈歸途〉

李欽賢 |2014.11.21
8043觀看次
字級
1944.彩墨.154.5×200公分.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雙牛圖〉.1941.重彩.134.5×174公分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正在繪製彩墨畫的林玉山(1999,林茂榮攝)

文/李欽賢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台灣加速工業化,都會市區擴大,農耕面積、農業人口愈來愈少。耕作機械化,水牛被鐵牛取代了,農夫彎腰徒手播種、插秧的場景早已成為懷舊影像。

前輩畫家們的成長背景,都剛好與台灣農業時代重疊,大家來欣賞一下,他們是怎樣詮釋台灣的農村風光。

林玉山〈歸途〉

「台展三少年」為郭雪湖、陳進與林玉山。林玉山(1907~2004)與陳進同年,郭雪湖則小他倆一歲。入選第一回「台展」東洋畫部的三少年,當時都還未滿二十歲,及長創作皆未曾中輟,日後也都以膠彩畫(原名東洋畫)揚名畫壇。

林玉山是嘉義人,出身嘉義市街中心的裱畫店之家,從小就對繪畫耳濡目染。林玉山參加「台展」旗開得勝之後,立刻引起嘉義地區書畫界人士的注目。

嘉義原是文教風氣極盛的古老城鎮,加上後來阿里山伐木事業帶動嘉義的商業繁榮,使嘉義一躍成為新興都會。醫師、教師、木材商等等新崛起的社會高階層人土,普遍雅好藝文,常有文人、藝術家的雅集。

最著名的定期聚會是在嘉義「琳瑯山閣」,女主人張李德和特別禮聘林玉山前來指導膠彩畫及水墨畫,所以嘉義出身的畫家之多,僅次於台北,不能不說是林玉山的影響力所促成的吧!

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波及到嘉義,林玉山一家疏散到嘉義鄉下避難。遠離都會區,比較不會遭到轟炸,所以農民們仍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生活。

彼時,農夫農婦忙碌了一整天,夕陽西下就要回家休息。水牛是農民的伙伴,一早下田耕犁,歸途還要順便拖載一點貨物。

林玉山躲避空襲,住在鄉村期間,天天看著一幕幕農民歸途的畫面,印象極深。戰爭中,膠彩畫原料取得不易,他便運用彩墨描繪出台灣水牛與村婦的農村圖像──〈歸途〉。

畫中頭戴斗笠,腰繫圍裙的樸實農家婦女,牽著一頭馱著甘蔗尾的水牛,收工之後正要悠哉踏上歸途。蔗尾富含糖分與高蛋白,對牛是很營養的飼料。對現代人來說,久違的水牛姿影與農家婦女的工作裝束,成為這張畫的焦點。

林玉山以圖像的魅力,詮釋勞動的尊貴,昇華辛勞至台灣農村之美的嶄新視覺經驗。

台灣已從農業社會轉進工業文明,數十年前放眼即無所不在的農民圖像已不復再現。幸好有林玉山率先發掘出台灣農村的美感,從這幅畫,我們看到了早期台灣農村美學的典範佳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