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 古人的讀書法

辛銳 |2014.10.20
2912觀看次
字級

文/辛銳

現代人娛樂多,愛上網、愛談吃、愛美容……就是不愛讀書,尤其中國人,與外國人比起來年平均閱讀量真是少得可憐。讀書這一點上,中國人應多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的讀書法。

說起來,古人最重要的讀書法就兩字——苦讀。

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人深味這一點,成語中就有許多這方面的提點描述,像蘇秦和孫敬的「刺股懸梁」、車胤和孫康的「囊螢映雪」、匡衡的「鑿壁偷光」、董仲舒的「目不窺園」、范仲淹的「斷齏畫粥」等,都堪稱苦讀的典範。

當然,古人讀書也不是一味苦讀、傻讀,也講究策略和方法。孔子就有一套「思問習」之法,《論語》裡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又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此《論語》裡描述到弟子向孔子請教問題時,孔子總是很耐心地跟他們一起探討,還經常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

荀子則提出了「假物」讀書法,在〈勸學〉裡他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他認為人的天資並無太大區別,只有善於利用客觀條件,才能縮短成才時間。

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讀書法,不求甚解在現代漢語裡是貶義詞,但在陶文裡卻無貶義,陶淵明所說在讀書抓重點,然後刪繁就簡,獨立思考。的確,此法對現代人很有啟發性。

韓愈讀書講究「提要鉤玄」,〈進學解〉裡講:「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也是說讀書要抓重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

朱熹認為讀書要「循序而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

也許有朋友會說,我不是不想讀書,只是沒時間安排。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三國魏國大儒董遇也曾遭遇此問題,他說:「當以三餘。」哪三餘?曰:「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歐陽修的回答則是:「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倒也不一定拘泥,其精髓一言以蔽之,用邊角時間讀書也。

據說在日本及北歐的地鐵車廂裡面,許多人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書來讀。老祖宗的讀書法又漂洋過海了,難怪人家一年可以讀四十本以上的書呢!

有趣的是,除了三餘、三上,還有三到。朱熹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絕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真可謂經驗之談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