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探祕 景致照亮旅人的眼

杜憲昌 |2014.10.20
1580觀看次
字級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燈塔是指引船隻安全航行的設施,台灣四面環海,目前包括澎湖等離島,共有三十五座西式燈塔,其中十座燈塔對外開放,民眾除了可欣賞周邊的景致與生態、環境,還能了解燈塔的歷史、建築等特色,來一趟與眾不同的知性之旅。

台灣及離島現存的燈塔,幾乎都在清朝或日據時代興建,而始建燈塔的主因,則是一八四二年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開放五個港口通商,船運往來頻繁,發生不少船難事件,為了提升船隻航行安全,各國要求清廷須興建燈塔,也因此,百餘年來都是由海關負責燈塔興建與管理,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例;一直到二○一三年,始移交交通部航港局管理。

航港局說,過去燈塔除了引航功能,也肩負軍事甚至氣象的監測任務,因此被列為禁區,但隨著社會局勢轉變,加上燈塔大都設立於孤立島嶼、海岸岬角等處,獨特景觀及豐富的歷史、人文與生態特色,深具觀光潛力,航港局便在去年和今年開放了綠島、白沙岬、芳苑和高美四座燈塔,加上移交前已開放的高雄、鵝鑾鼻、三貂角、漁翁島以及東引、東莒,目前共有十座燈塔開放參觀。

這十座燈塔如下:

漁翁島燈塔:位於澎湖西嶼漁翁島西南端,一七七六年初設石塔式小祠廟,一七七八年於原址重建七層的花崗石塔,一八七四年石塔拆除改建洋樓,另於左側新建目前形式的鐵造新塔。是台灣最早設立的燈塔,現庭院內仍留有「西嶼塔燈埤」,誌記重修事宜,為國定古蹟。

三貂角燈塔:坐落在新北市貢寮區,是本島地理位置最東的燈塔,於一九三五年落成,也是最早開放參觀的燈塔。

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本島最南的燈塔,也是清朝在本島興建的第一座西式燈塔,於一八八三年落成開燈;圍牆設有槍眼,房舍外築有丈餘深的壕溝,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鵝鑾鼻燈塔的光力高達一百八十萬支燭光,為亞洲之冠,有「東亞之光」的美譽,列為歷史建築。

高雄燈塔:一八八三年興建為方形白形磚塔,於一九一八年日本人為配合高雄港擴建,改建為本島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燈塔,為市定古蹟。

東引島燈塔:我國最北的燈塔,一九○二年創建。築於四十五度角、陡峭突出的岩壁上,白色圓柱形磚造,塔頂為黑色半圓穹窿,上加筒形小燈籠頂,相當具有特色。為縣定古蹟。

東莒島燈塔:舊名東犬山燈塔,建於一八七二年,是現存第一座以花崗岩興建的西式燈塔。為國定古蹟。

綠島燈塔:一九三八年,美籍胡佛總統號郵輪於綠島附近海域觸礁擱淺,船上旅客、船員為綠島居民所救,美國為表示感謝,於翌年捐建,列為歷史建築。

白沙岬燈塔:一八九八年為日人所建,原為僅次於澎湖目斗嶼的第二高燈塔,但二戰期間遭一架墜落飛機撞毀上半截燈具,光復後重修,高度已不復已往。為縣定古蹟。

芳苑燈塔:一九八四年完工啟用,為台灣最「年輕」的燈塔。塔身因沿海多霧漆成黑白相間垂直條紋造型。由於附近地層超抽,造成塔身從基址起算的高度低於海平面,而燈高則是從海平面起算,使得芳苑燈塔成為唯一塔身高過燈高的燈塔。

高美燈塔:建於一九六七年,八角形鋼筋混凝土構造,是台灣地區唯一將塔身漆成紅白相間平行條紋的燈塔。一九八二年台中港燈塔建成後,高美燈塔即予停用,並將燈器拆裝至台中港燈塔,形成現今僅有塔身的「斷頭」燈塔景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