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從生死關懷觀點對 死刑存廢問題的反思(十)

慧開法師 |2014.10.12
126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捌、有關死刑的迷思(續)

二、死刑無法嚇阻犯罪?

根據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國時報》報導:廢死聯盟認為犯罪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但關於死刑,社會應該有更理性的思考,這次北捷殺人事件再次證明死刑無法嚇阻犯罪,如果媒體對於鄭的殺人為求死之報導屬實,則死刑存在反而是刺激此事件發生的因素之一。

以上的說法,自相矛盾,似是而非,混淆視聽。廢死聯盟認為:「犯罪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這根本就是一句「完全不負責任」的空話,請問廢死聯盟:殺人犯究竟應該「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他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遭受他殘殺的被害人?他又應該如何面對心理嚴重創傷的被害人家屬?

如果死刑真的廢除了,針對被害人所承受的身心痛苦與冤屈,殺人犯幾乎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即使被判處無期徒刑也幾乎都有假釋的機會,而且還要全民納稅人供養他在獄中的生活起居。

我在前文中已經表達,死刑犯應該好漢做事好漢當,以虔誠懺悔的心,面對被害人及其家屬,以贖罪的態度坦然面對死刑,這樣才能化解恩怨,這才是真正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起責任。

廢死聯盟認為:「關於死刑,社會應該有更理性的思考,這次北捷殺人事件再次證明死刑無法嚇阻犯罪」,言下之意,主張死刑就是不夠理性的思考,廢死才是更理性的思考,這已經是一種預設立場的偏執。

至於「死刑無法嚇阻犯罪」,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廢死聯盟先預設了一個錯誤的命題「死刑可以嚇阻犯罪」,再以此命題作為批判和攻擊的目標,從而主張「死刑無法嚇阻犯罪」,以鋪陳廢死的理據及論述。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殺、盜、淫、妄」是由於眾生內心的無明而產生對他人的錯誤侵犯行為,本來就不可能透過外在刑罰的嚇阻而禁絕,而是必須經由內在的自省、自覺而轉化、戒除。

對於殺心已起的殺人罪犯,死刑本來就很難有嚇阻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如果賞罰要產生重大的鼓勵或嚇阻效果,就必須要及時,這對於死刑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從「殺人的犯行」到「死刑的判決定讞」乃至最後執行,從頭到尾曠日廢時,早已超過而失卻了嚇阻的心理時效。

因此我認為,廢死聯盟先假立一個錯誤的命題「死刑可以嚇阻犯罪」以混淆視聽,然後再倡言「死刑無法嚇阻犯罪」來誤導大眾,既然「死刑無法嚇阻犯罪」,那麼死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死刑應該廢除。

如果這個邏輯推論可成立,那真的是人類社會災難的降臨,因為不是只有「死刑」無法嚇阻犯罪,嚴格地說,世間「一切的刑罰」都無法完全嚇阻犯罪,那麼是否要將所有的刑罰統統廢除?大家一定會說:當然不行!就如我在前文中所說,法律與刑罰的整體配套系統,就好比一個社會的免疫系統,如果免疫系統嚴重缺失或被破壞,社會就崩盤了。

那麼死刑的目的與意義究竟何在?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其一、為了維護社會正義,讓殺人犯伏法「以死謝罪」,還給被害人及其家屬一個公道,以期能平撫苦主的冤屈與怨恨。其二,從社會治安的角度而言,為了社會大眾能免於遭受傷害的恐懼,不得已而設置一個停損點,讓殺人犯無法再繼續危害他人。

至於廢死聯盟認為「如果媒體對於鄭的殺人為求死之報導屬實,則死刑存在反而是刺激此事件發生的因素之一」,這是十足的強詞奪理,顛倒是非。好,我們姑且按照廢死聯盟的邏輯來推論:「如果死刑不存在,鄭捷就不會殺人了」,各位讀者,您相信真的會是這樣子嗎?我的良知實在無法苟同。根據鄭捷的自白,他老早就有殺人的強烈動機,很明顯地,他的人格以及思維已經嚴重地扭曲,我敢斷言不管死刑存不存在,鄭捷遲早都會殺人,他只是拿死刑作為藉口罷了。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