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24 摩爾 熱情過活的天生修補好手

楊慧莉 |2014.10.04
160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傳統文化認知裡,「機械」領域專屬於男性。然而,今天的專題人物摩爾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從小就喜歡拆解機械,從中了解東西的運作原理,享受優游其中的樂趣。由於有自知之明及堅持所愛,摩爾找到生涯利基,為自己開創不一樣的人生道路。而今,她在機器人手術領域闖出一片天,並持續用熱情關照周遭世界及拓展生活領域。...

生命軌跡
自創人生志業

凱薩琳‧摩爾(Catherine Mohr, 1968-)出生於紐西蘭;父親為生物化學家,母親為生物統計學家。由於父親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舉家遷居美國。

誤闖化學系

或許,出身科學世家,摩爾從小就有探究的精神,最喜歡在學校的實驗課程中拆解物品,從中了解事物的運作模式。不過,她與機械的因緣還不止於此。

高中時,她到單車店打工,發現自己愛上這種成天與機械為伍、動手修理腳踏車的工作。上大學時,一開始她主修化學系,打算攻讀博士學位,未來當一名教授。但過程中,她發現自己是「天生修補匠」,於是棄化學,改念更適合的工程學系。

投入科技業

大學期間,摩爾除了念書,還花了不少時間動手打造電動車,並加入賽車行列。玩出心得後,她的教授夢已醒;在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她未繼續深造,而是直接投入科技業,幫傳奇賽車手兼汽車設計師米倫(Rod Millen)打造電動車。

本以為可以從此優游於機械的世界裡,但摩爾後來卻困擾於「自然」的人事升遷問題:讓她從一個快樂的工程師變成專案經理人,最後又成為居管理要職的工程部門副總裁。雖然這是多數職場的必經之路,她卻覺得自己愈做愈不快樂。

回校念醫學

不久,摩爾遇到一個生命的轉捩點。當時,她與一位外科醫師朋友觀摩一場實驗性的手術,看到醫學業者和科技業者在測試一個新的儀器,結果儀器失效,雙方人馬為了弄清楚狀況,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集。目睹這一刻的摩爾,除了發現雙方隔行如隔山,還意識到比起修理單車、汽車,自己其實更有興趣於修復人體。

摩爾不只想幫忙設計醫療儀器,還想走進手術室親上火線,更想幫雞同鴨講的醫界和科技界搭起橋梁,於是她前進史丹佛醫學院念醫學。

再創新事業

期間,摩爾已婚,與丈夫搬到靠近史丹佛大學的舊金山灣區。不久,她的丈夫到當時規模尚小的「直覺手術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任職,提升手術成效的達文西機器人系統正在研發,於是摩爾目睹了整個研發過程,並建議一位與她合作共事的外科醫師使用這套系統。之後,她受邀擔任該公司顧問。畢業後,她未到醫院執業,而是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生性和志趣的工作:替直覺手術公司評估技術和研發產品,正式扮演起醫界和科技界的橋梁。

而今,在這家生技公司服務多年後,摩爾再度獲擢升至醫療研發部門副總裁。但有別於往,這次她無須負責疊床架屋的人事管理,而是專事研發新的手術步驟和評估提升手術成效的新技術,將所擅長的修補技藝發揮到淋漓盡致。終於,她為自己量身訂做出此生最想從事的志業!

提升醫療
手術機器人大有可為

近來,生技醫療蓬勃發展,手術機器人的發明讓外科手術成效更上一層樓。手術機器人賦予外科醫師更大的能力,包括更佳的手術視角和靈敏度。所有外科醫師透過螢幕看到和執行的步驟,都透過它來完成。換句話說,手術機器人扮演外科醫師的代理手臂,進入人體執行精密的手術。

然而,就像其他顛覆性的新科技,遙控機器人執行手術的新舉也在醫學界引發爭議。法規問題和成本效益的疑慮都曾拖垮直覺手術公司的股價。不過,直覺手術公司的「達文西」至今仍是全球最先進的微創手術系統,近來又有新版推出,還計畫拓展至新的手術領域,前景依然看好。

達文西優勢

目前,達文西機器人系統已運用於腹部、胸腔及口腔手術。比起傳統手術,機器人手術具有許多優勢。比方說,肺癌患者不用再歷經整顆肺被拿掉的窘境,藉由機器人的「好眼力」和「好手感」,只剔除有腫瘤的部分。

而機器人手術的精細度也大大降低傳統開放性手術的侵入性。舉例而言,口腔癌的手術不必再切開下巴,機器人的手臂可直接進入口腔取出腫瘤。

儘管達文西系統運用很廣,目前尚不適用於整形外科。不過,摩爾認為,未來手術機器人如能因應不同手術「量身訂做」,就能成為任何手術的最佳幫手。

機器人手術還具有「遠距」的特性,外科醫師和病患無須同處一室;只要當地有機器人系統,外科醫師就能從遠方遙控,不必親臨現場,彌補醫師萬一無法及時趕到的缺撼。

發展與局限

摩爾希望達文西系統未來還能扮演外科醫師的衛星導航器,定位人體各部位。舉例而言,她所能領導的團隊將研發「運用特殊螢光劑」的新技術,藉由螢光劑標示出如淋巴結和血管的人體組織,幫助外科醫師超越肉眼的局限,更有效追蹤如癌細胞這樣的組織病變,在手術時能將所有壞細胞一網打盡。

除了徹底殲滅癌細胞,摩爾更希望的是,讓機器人擁有及早診斷出病變的能力。比方說,在病患的腫瘤還很小時就能及時追蹤到,動個小手術便一勞永逸。

身為機器人手術的推手,摩爾坦言這項新技術並不具「顛覆性」。她認為,真正具顛覆性的技術應能防患於未然,在病患未發病時就能從其血液、唾液和呼吸中嗅出端倪。她注意到,有些狗經過訓練就具有能「嗅出」疾病的特異功能。

機器人手術固然有其諸多優點,卻不能改變已經發病的事實。未來醫療的更高境界不是讓機器人手術更上一層樓,而是應讓手術完全消弭於無形。

可用武之地

儘管如此,摩爾認為手術機器人未來仍有用武之地,並不會變成一堆被棄之一旁的廢鐵。比方說,婦女生產後骨盆底脫垂,這時機器人可派上用場,藉由植入一種膠原蛋白骨架,重新矯正修復人體。

此外,手術機器人還可搭配方興未艾的再生醫療,發揮作用。舉例而言,當有人腎臟衰竭,利用幹細胞培育出的新腎臟就能藉由機器人精準植入,完成修復人體的目的。

因此,手術機器人未來仍大有可為。

人生見地
做其所愛 學習不輟

作為醫療研發主管,摩爾每天花不少時間待在實驗室評估新工具或新的醫療程序。另外,她還須留意手術的未來趨勢及某些手術的增加數據、參加科學研討會、出差見習別人都在做些什麼等。她認為,了解「大勢所趨」很重要,方能因應趨勢預測未來可發展的技術,在時機成熟時準備好。

雖然每天行程滿滿,摩爾對目前的工作滿意極了。她自覺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每個人一生難免會進醫院「修理」。她認為病患如果可以選擇侵入性較小、術後無疤的手術,將對他們往後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另外,與一群聰明又充滿熱情的工作夥伴共事,也備增摩爾的工作幸福感。

鼓勵後進做中學

在生技領域闖出名堂的摩爾,不吝對未來有志於此的後生晚輩提出三點建言:熱情、工具箱和學習。

生技業近來很夯,許多人因而開始投入這行。但摩爾覺得凡事應以興趣和熱情為前提,而努力做自以為該做的事是自欺欺人。工作上,她總是尋找有熱情的夥伴,儘管這些人有時會做出奇怪的設計,但她也看到興趣、熱情激發他們的創意,讓他們最終能堅持下去。

此外,摩爾認為生技從業者應該建立自己的工具箱,裡頭「放」有溝通和寫作的能力、了解各種程式語言的能力、分析實驗結果的統計學能力、批判性的思考和閱讀能力等。

不過,生技業者還需有一項不可或缺的本事:自學的能力。摩爾認為,未來職場上所需訊息,學校不可能都教到;職場生涯中想要不落人後,只能靠自學,不斷精進自己。

工作熱情續延燒

在念醫學院之前,摩爾曾投入好長一段時間於替代能源運輸系統,漸漸發展出對永續環保科技的濃厚興趣,而這分熱情卻未隨著轉換跑道而消失,後來被運用在打造自家的環保屋上。

在部落格和TED分享平台上,摩爾發表這段蓋屋心得,並再度發揮分析和批判的精神。她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裡」,所有的環保美意都有可能因忽略一些細節而功虧一簣。

摩爾的工作熱情還延燒到其他生活領域。三年前,她開始學大提琴;平時,她喜歡下廚,甚至自製優格。她還為自家花園打造一個廢水再利用的灌溉系統。她深信每個人都應該隨時投入新的領域,當個初學者。

顯然,摩爾的世界裡不乏她動手打造、修補的痕跡,從她的工作內容到居家生活諸多環節,就連她的職場生涯亦幾經修正才到位。摩爾,果真如她自己所言,是位天生的修補好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