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雜談】 古人重陽登高處

一支簫 |2014.10.02
1804觀看次
字級

文/一支簫

中國人自古就有重陽登高的習俗,都在哪裡登高呢?

首選當然是登山。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登過「玄武山」,寫過一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詩人張說和王維登的是「茱萸山」,王維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據說就是在茱萸山寫的。

王維的好友孟浩然登過襄陽的「蘭山」,他在〈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中說:「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此外,杜牧登「齊山」、南唐詞人徐鉉登「落星山」、蘇軾登「浮雲嶺」、辛棄疾登「帶湖篆崗」、戴復古登「黃鶴山」等。

明清皇帝重陽也酷愛登高。明朝皇帝喜歡爬「萬歲山」,就是北京的「景山」,崇禎吊死的那座小山;清朝皇帝更沒出息,登御花園的假山,莫非清帝們把登高當玩「家家酒」?

重陽登樓也是古人的最愛,一點也不遜於登山。

亭台樓閣多建山上,即便建在平原,也成了制高點,這樣登樓也就等同於登高了。

南朝的江總寫過一首〈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算開了重陽登樓詩的先河。

唐代長安有兩座名亭,一是「曲江亭」,一是「臨渭亭」,唐朝皇帝們多好文藝,把朝臣們聚在這兩處作詩,《全唐詩》裡有好多這樣的重陽應制詩。著名詩人宋之問、武元衡、李沁、權德輿、韋安石、崔元翰等人都曾參加過,就連唐高宗李治、唐肅宗李亨、唐德宗李適也在這重陽詩會裡留下了篇章。

杜甫最著名的七律〈登高〉就寫在重陽登「白帝城高台」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載之下讀之,猶讓人動容;驢友詩人李白曾登荊州「落帽台」,想起晉朝孟嘉在此落帽賦文之事,心潮澎湃,接連寫出〈九日龍山飲〉、〈九月十日即事〉兩首五絕。

李白重陽還上過「巴陵城(岳陽城)」,寫下了〈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王勃登蜀中「望鄉台」、白居易登「巴台」、獨孤及登「蘇州南樓」、蘇軾登「徐州黃樓」、陳師道和姚雲文登「戲馬台」。

晚清時北京重陽登高之地有「陶然亭、薊門煙樹和八大處」,可以說登樓和登山並重。

除了登山和登樓,古人還喜歡去寺廟登高。

古代寺廟多在名山,且寺廟多有佛塔,便於登高。唐朝詩人宋之問、樊忱、盧藏用、崔日用等人都寫過重陽登「慈恩寺浮圖佛塔」的應制詩。《東京夢華錄》裡說北宋開封人重陽登高一般選「倉王廟、四裡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崗和獨樂岡」,「倉王廟」列首位。清初,北京重陽登高多選阜成門外的「五塔寺」和「法藏寺」。登高之餘順便禮佛,一舉兩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