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尖兵1 搶救食物的環保鬥士 史都華

楊慧莉 |2014.09.20
188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資本主義的消費年代,東西「過期」、NG商品隨意一丟,大家見怪不怪。然而,全球丟掉的食物數量和所引發的效應大過你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真的不能吃嗎?今日的專題人物史都華將為你揭開全球浪費食物的祕辛。跟著他的腳步,你也可以學習當個更好的消費者。

生命軌跡
意外成為環保鬥士

史都華(Tristram Stuart, 1977-)出身英國南部的農家子弟。成長過程中,就被灌輸要勤儉持家、愛惜資源。他們家的食物都進了五臟廟,沒有一點浪費,就連茶包也得物盡其用。十歲時,祖母「驚見」他將才泡過一次的茶包丟掉,連忙阻止並告知他不可如此浪費。從此,他謹記在心,意識到要當一個「盡責」的消費者。

好美味的豬食

十五歲時,史都華照管家中豬舍,賺取零用錢。為了省飼料費,他到學校餐廳、附近烘焙屋、雜貨店和市場找尋剩食餘物。

一天早上,他在整理豬隻的早餐時,突然留意到一款有機番茄乾麵包。先前他在搜集豬食時就常見到這種麵包。那天,他很想知道麵包的味道如何,於是打開其中一包吃下一口,發現「美味」極了。這件事讓他驚覺:人們丟掉的許多食物其實都還很鮮美,他卻拿來餵豬,還真有些暴殄天物。

驚覺人們的浪費行為後,史都華開始加入「freegan」族。這個族群專從垃圾箱撿尋食物吃;起源於上個世紀八○年代末,為了不消耗資源,僅靠有限資源過活,漸漸衍生為反消費主義者。史都華有錢消費,但他到垃圾箱找食物吃,是為了彰顯人們丟掉了多少「好」食物。

揭發糧食醜聞

不過,他並不以當個freegan族為滿足。他後來念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所時,繼續鑽研此議題,並陸續出了三本「有看頭」的書,其中尤以第三本書《浪費:揭發全球糧食醜聞》最受世人矚目。

在此書,他根據食物供應和消費的數據,分析出全球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最後都浪費掉了,相當於十三億噸;光美國就占去四千萬噸,他們約有一半生產的食物最後都丟掉了,這對全世界其他角落的上百萬飢民情何以堪。

此外,丟掉的食物如果能回收或餵養家畜也算功德一件,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現行歐美家畜餵養政策並不允許,史都華發現,浪費掉的食物只能任其腐敗,釋出不利於環境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

獲國際環保獎

史都華的著作《浪費》很成功;它不僅成為暢銷書,且開始改變人們的消費觀。本書還榮獲國際專業廚師學會(IACP)二○○九年最佳烹飪用書獎。

自此,史都華成為暢銷書作家,但出書只是為他之後的環保行動拉開序幕。二○○九年起,史都華發起了一連串的食物搶救行動。二○一一年,他在對抗全球食物浪費的努力得到肯定,獲頒象徵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的國際環保蘇菲獎。

而今,史都華是全球對抗糧食浪費的先驅之一。除了成為歐盟執委會和聯合國環境署的合作夥伴,他也與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各國政府及國際私人企業合作,共商對策,一起解決全球食物浪費的問題。

救食行動
友善地球 吃為上策

在眾多人們所丟掉而可食用的商品中,史都華發現有許多是所謂的「NG」(No Good,不良)商品,它們營養價值並不低,只是長相不符合國際貿易政策所訂定的「審美標準」。香蕉稍微大一些或小一點都不行;蔬菜多了一些灰塵也可能被棄置一旁。但食物被市場打回票的損失都由農夫自動吸收。

餵飽五千人

為了導正觀念、紓解全球食物浪費的問題,史都華五年前開始發起多項搶救食物的行動。第一個行動是「餵飽五千人」。

二○○九年的英國特拉法加廣場上,史都華和一群freegan族義工為廣場民眾烹煮了一頓美味午餐,還幫他們準備水果,讓他們有吃又有拿,而所有食材都是從垃圾箱搶救回來。二○一一年又舉辦了一次。這個活動後來還遍及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法國、荷蘭、澳洲等,並獲得歐盟執委會和聯合國環境署的支持。今年二月,史都華在聯合國環境署於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會議上,為會議代表們料理了一頓五道菜餐點,使用了一點七噸的當地食物,全都是歐洲買家拒收的食物。

與超市合作

此外,他還同時發起另一項活動:說服英國超市銷售「醜」蔬果。結果,有幾家超市跟進,如特易購超市(Tesco)推出一系列醜蔬菜;維特羅斯超市(Waitrose)架上開始出現有瑕疵的蘋果,超市向顧客解釋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傑作,營養不打折,價格最優惠。還有一家社區超市不僅認同史都華的理念,還把「嚴禁食物浪費」列為營業目標之一,想盡辦法清掉架上食物,作法包括把新鮮存貨變成熟食、將快過期的商品以極低的折扣賣出、捐出過剩食品給慈善單位等。

英國搜食網

「餵飽五千人」行動組織還邀請食品業者簽署一份避免食物糟蹋的合約,確保商家售貨時能秉持「首先進到顧客五臟廟,之後才餵給家畜」的原則。已有許多商家共襄盛舉。到二○一二年時,史都華的種種舉措已讓三十萬噸食物「倖免於難」,被搶救回來。

至於那些農場過剩或一開始就無緣「亮相」的農作物,史都華專為它們成立特別通路——「英國搜食網」。搜食網協調義工們和有意願農夫之間的合作,將每年英國農場上成千上萬公噸過剩的新鮮蔬果發送給慈善單位,重新分配給最需要的人。並且,已用數公噸的上好蔬果做出數千頓餐餚,嘉惠許多平時難得飽餐一頓之人。

餵食豬計畫

除了以上行動,史都華還推行「餵食豬計畫」。他認為,有一項政策的改變對改善全球食物浪費問題至關重要,那就是已開發國家的豬隻餵食政策。

過去,英國豬隻可吃「剩菜剩飯」。自從二○○一年英國爆發「口蹄疫」,發現疫情起源於豬隻吃了遭汙染的進口生肉後,歐盟執委會便下令禁止以傳統方式餵食豬隻,甚至煮熟過的食物都不行。英國之外,美國和澳洲也有類似的政策。

史都華覺得這根本就是矯枉過正,事實上只要確保未充分利用的食物集中管理、控制溫度,還是能保存上千年的優良畜牧業傳統。

而現在歐洲國家的豬隻只能吃從南美洲進口的大豆。為了生產這些大豆,又得砍伐森林闢出農地,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氣候變遷及水循環干擾等不利環境的效應。此外,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推估,為了養豬所生產的農作物本身就足以餵飽三十億人口。史都華覺得這種捨本逐末的豬隻餵食政策,怎麼看都不划算。

新消費觀
美醜不拘 感恩惜福

二○五○年,全球人口預估將達九十億。當言論一面倒,認為未來勢必要增加糧產以因應增加的人口,史都華卻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目前的食物產量足以供應一百二十億人口;未來不是要增加糧產,而是更有效地運用已生產的食物。

消費意識覺醒

史都華說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食物生產的方式耗費資源、所費不貲,還具破壞性,既然如此,就該物盡其用。然而,在全球食物供應鏈上卻出現了浪費的情形:除了上述的NG商品,還有消費者堆置在冰箱沒吃的食物。

資本家對於消費者的浪費行為難辭其咎。他們祭出各種行銷策略刺激購買欲,於是消費者一不小心就買過頭了。然後,他們又在商品上打上「據說多半誇大不實」的有效期限,讓消費者把來不及吃的食物「原封不動」地丟進垃圾桶,造成浪費行為。

人們對這種行為往往不以為意,以為只是自己損失了幾個蹦子,但根據史都華的研究,「全世界的糧食系統環環相扣,一處的浪費就會造成供應、資源和土地方面的壓力,衝擊整個系統」。

因此,人人都該學習當個更負責任的消費者,對自己的購買行為更自覺:買了就不要丟掉,既友善地球,也對農夫和缺食者聊表敬意;如果行有餘力,還可對食品業者施壓,讓他們撤銷現行種種造成食物浪費現象的政策。

危機亦是轉機

儘管全球浪費食物的真相令人汗顏,但史都華樂觀以對,覺得當前「危機亦是轉機」:既然人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今而後就該好好地善待食物、享用它,而不是把它丟掉;如此一來,不僅物盡其用,也一併解決未來可能衍生的糧荒問題和環境汙染問題。

史都華期許這一天的及早到來,不過在那之前,他會持續當個專撿垃圾箱食物來吃的freegan族,以此發揮監督的作用。

近日,台灣爆發餿油事件,丟掉的食物更不計其數。誠如史都華的見解所示,食物生產的方式繁複又耗費資源,看到這些費心做出來的食物瞬間成為垃圾,怎不教人心疼?

台灣消費者也許無須像史都華一樣當個freegan族,以示對抗食物浪費的決心。但至少,可以學做個務實、負責任的消費者,對於食物不拘美醜,來者皆感恩惜福。而面對食安問題,民眾應督促政府相關單位嚴格把關,別再讓一粒屎壞了一鍋粥,保障下游商家權益之餘,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