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讀唐宋詩】 就是青山,就是明月

胡曉明 |2014.09.19
1545觀看次
字級

文/胡曉明

紫陌追隨日,青門相見時。

宦遊從此去,離別幾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蘭下調詞。

他鄉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李嶠〈送崔主簿赴滄州〉

這是初唐詩人李嶠名詩,寫千里之外的異地他鄉共有一輪明月,因此離別無須太過感傷。

其實初唐人的抒情美學中,宇宙感的覺醒是一大主題。王勃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天涯」,兩個詞語的並用,正是宇宙美感的發現。這是前人未曾發明的,這裡面有一種宇宙的背景和博大的同情心。

唐人內心裡建立了一種很大的生命格局,他們的「看」,他們的「感」,或是遠遊,或是送別,都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一切置於一個很大的宇宙背景中來發問、懷想和感動。於是,再遠的地方,在他們看來,也能像鄰居一樣,像家鄉一樣,親切、溫暖。這樣的詩歌也只有在唐代才寫得出來,所以要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分離雖然在即,但大可不必作小兒女狀的哭哭啼啼,悲哀會有,卻總可以被希望所沖淡。

又如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語出謝莊〈月賦〉,卻因宇宙背景的懷抱而帶有一種更樂觀、更溫暖的調子。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le Kant)曾說:「沒有無概念框架的經驗世界。」即,任何人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頭腦中都是預設了一個概念框架。借用康德的話來講,唐人的「框架」就是一種宇宙的胸襟,就是青山、就是明月共同構築起的宇宙背景。這一點古人詩話中沒有提到,然而卻是詩歌中蘊藏的思想寶礦。

它作為一種唐代人所共同的、經驗世界的認知圖式,實實在在隱藏在唐人的詩歌當中。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把這些同類的詩結合起來,從中揭示出古代理論家未曾發現的古詩之美的奧祕。

(摘自龍圖騰《唐宋詩一 百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