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紀行

文與圖/林明理 |2014.09.17
1587觀看次
字級
作者行過都蘭所繪下的〈山鄉〉。圖/林明理
山的靜謐,終將浮游於夕陽的微笑之下。圖/林明理

文與圖/林明理

在一個微風的早晨,我從台東新站往北方花東海岸山脈望去,都可以看到「都蘭山」的身影。它的形貌恰似臥佛,又有「臥佛山」的盛名。

一時興起,與家人立即驅車沿著海線抵東和鄉。我看見這麼一幅幅圖畫,看見傳說中的都蘭灣,還有靜靜地躺在都蘭灣懷裡的新蘭港,幾艘打漁的小船附著在這無盡的海面,忽上忽下極顯渺小,而南段的半月形海灣就是杉原海岸。因為這裡曾經是而且仍舊是如此與眾不同──靜穆而純淨,不由得升起一種十分喜悅之感。

極目遠視,山頂雲霧裊裊,空氣清澈無比。而眾鳥的歡歌、野花與樹香、周圍所有的明媚蔥綠與陽光的莊嚴,我所享受的這一切豐富,全都是自然的恩典。我還是第一次與它相距如此之近,總感覺這愛與美化身的聖山,如一座指引卑南族及阿美族子民方位的燈塔。然而這麼的大氣魄,確是這樣的清寂,恰和我的夢差不多一般的奇異。

不正是這個陽光美好的天氣,在濃密的山林樹影中,瞥見右側太平洋的海面一片金黃,而左側是花東縱谷的綠野,美得無法藉筆墨形容。在都蘭步道,我俯身草上,一邊因為這裡的恬淡閒適而感到安慰,一邊對都蘭山麓的鸞山部落裡擁有約兩百株千年歷史的白榕樹,益發感到不可思議。

不只如此,聽說這裡還保有一個布農族勇士的古代狩獵場,現在已變身為森林博物館。在這片原始林中,除了百步蛇、山羌、黃藤、一線天,罕見的古雀榕以外,還有許多原生種的動植物。而巒山部落更有一位山林守護者,也就是森林博物館館長阿力曼,是位充滿智慧的布農族勇士。當我聽到他嘗試採集治蛇毒的植物、尋覓山豬的足跡,也會親自帶孩子們走進傳統布農家屋,擣麻糬、種小米和採樹豆時,不禁開懷地笑了。

迴首外望,不論我看到眼前的各種禽鳥的飛翔,是那麼自由逍遙,以及那棵被命名為「Vakvak ka lun」──布農族語為「會走路的樹」,恍如進入了令人著迷的阿凡達森林,而我好似在森林巨人手腳上爬上爬下的小精靈,還有不時傳來熟悉的聲籟,對我都是雀躍的。

再走幾步,眼所見,盡是炯炯有神的林木,在這裡,我對自然與文明的區別也認識得比往常更加透徹。因為,多數的布農族人雖有戰士的外貌,但他們所關心的不再是我們一向所關心的那些,而是更重視自然和彼此間的真誠相待、共存共生。這種習性是那麼忠直、那麼良善、那麼純真。

反觀現代社會,雖已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然而在生態環境與維護文化傳統方面,我確已感到與部落社會生活的巨大差別,那是對自然的破壞漸增、愛心日淡的巨大差別。而在這裡,沒有任何街車喧囂駛過,好似整個世界逐漸恢復平靜——生命這株偉大之花又悄然綻放了。說來奇怪,這些年來寫過許多優美的詩歌,亦盛裝不下這座山的聖美。

回程路經都蘭糖廠時,已近黃昏。這裡沒有人聲鼎沸與快節奏的步調,有的只是將舊有空間注入新生命的驚奇。在我短暫的停留中,我發現有許多藝術家進駐,大多是精緻的木雕工坊或販賣手工藝品,也有咖啡廳,真是個充滿藝文氣息又兼具放鬆的休憩站。

這趟台11線之旅,我遨翔在滿目的綠野與深淺不一的藍海之間──一個了無心思的心靈,再次感動起來──啊,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回歸自然是旅人最深層的心靈渴望,而我已能在這座山之上,為自己還能住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而讚美神的愛。

都蘭就是這樣的。無論春夏秋冬,總是一般古樸淳淨。這裡的生活在閃耀,與民宿老闆及原住民親切的言談、輕鬆的步調,讓我以為這世界都是非常的和平、美麗而快樂的了。它的靜謐如太平洋上微風漾起的波紋,終將浮游於夕陽的微笑之下。噢,那幸福如臥佛身上發出的祥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