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故事 白先勇第一本書不是《台北人》

文與圖/應鳳凰 |2014.09.15
4133觀看次
字級
文星版《謫仙記》 圖/應鳳凰
大林版《謫仙記》 圖/應鳳凰
《寂寞的十七歲》 圖/應鳳凰
玫瑰封面的 《謫仙記》 圖/應鳳凰

文與圖/應鳳凰

《謫仙記》/文星書店/一九六七年

很多人以為白先勇的第一本書是《台北人》,錯了。雖然一樣是短篇小說集,他生平第一本書,卻是交由李敖主編時的「文星書店」出版。可惜「文星」被政府停業、關門之後,版權也像飄零美國的作者一樣,「謫貶」飄零了一陣,小說集最終消失絕版。《謫仙記》一書,從版本到書名因而漸漸地被讀者遺忘。

白先勇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發表的一九五八年,他還是台大外文系學生。「文星書店」出《謫仙記》的一九六七年他人在美國,所以由「歐陽子」寫序,「王文興」寫後記──兩位作家皆同班同學,在學校一塊辦雜誌。也難怪看不見作者半句前言後語。但仔細一算,從起步寫作到首次出書,中間歷時十年,年輕小說家出書態度多麼嚴謹。

比較不幸的是出書時間遭逢一九六○年代,剛好碰上一個亂糟糟的台灣出版生態與社會。那是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壓迫「文星」關門,旗下版權因此四散,好銷的文學書未經作者同意,全流落「大林」、「水牛」等書店手裡。《謫仙記》於是如書名所喻,謫貶到商販之家,同時受難的還有張曉風、梁實秋、黃春明等人作品。於是版本氾濫,封面參差不齊,有些設計簡直粗俗到令人不忍近看。

白先勇較幸運的是:當時人在美國。不管台灣書市如何烏煙瘴氣,他埋首書房攀爬文學高峰。四年後,一九七一年《台北人》由晨鐘出版,收入十四篇小說,文字精煉、結構謹嚴,在華文文壇叫好又叫座,名氣愈來愈響亮。也因《台北人》被評家譽為經典之作,難怪好些讀者不知《謫仙記》才是作者「第一本書」。有意思的是,白先勇第一本書後來出現「雙包案」,怎麼說呢?原來《謫》書出版後十年,白先勇一九七六年在遠景出版了《寂寞的十七歲》,副標題為:「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集」。此書收入〈金大奶奶〉等十七篇作品,不但內容比十年前文星版更加完整,編輯態度尤其嚴謹認真。每篇早期小說都註有發表日期,白先勇還親自撰寫長長一篇「後記」,詳述當年如何開始寫作,如何在海外興起家國之思與飄泊心境,包括各篇的寫作動機與背景。如此編輯結構,對讀者而言,比閱讀《謫仙記》獲益更多,對小說家如何起步發展,認識更加深入。

《謫仙記》並未收入〈金大奶奶〉,代表作家第一次出書的謹慎,愛惜羽毛。寫作生涯二十年的歷練,作家擁有聲譽以及足夠自信,來重新面對自己的少作。而把少作整理成更好的版本面世,除了負責,也是對自己版權的維護,不容出版商家亂來。而此處從一個研究的角度觀察,「白先勇第一本書」的案例,提供的訊息,一是「作家如何面對自己少作」的態度:有些作家任其消失,有些則細心呵護。其二是,所謂「作家第一本書」定義應該放寬──不見得最早出版的才叫「第一本書」,也不見得「只有一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