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鼻孔凍成冰 守護敦煌70年

 |2014.09.11
2218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敦煌研究院七十周年座談會」九日在中國大陸甘肅省敦煌莫高窟代表建築「九層樓」前舉行,來自海內外近百名文博專家學者、官員一同重溫敦煌石窟保護的七十載艱辛歲月。

「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完成了一個願望:莫高窟安全了。」堅守莫高窟六十多年的資深文物研究保護專家孫儒澗,近日回憶起敦煌石窟保護七十載的往事,提及「當初本來只是想來這裡看看,做一個匆匆的過客,沒想到落地生根,並且開花結果了。」

環境惡劣 缺衣少食

年逾八旬的孫儒澗在一九四七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從重慶來到敦煌,這裡滴水成冰的寒冬滋味令他記憶猶新。他說:「那時沒有煤炭生爐子,更不可能有暖氣,晚上幾個人拾些乾柴擠在辦公室裡生火取暖,熬到深夜睏得不行才回到冰冷的宿舍睡覺。」

同時,喝水困難、缺衣少食、生存環境極為惡劣等,都成為孫儒澗繼續堅守的困擾。他說:「這些年有人問我『你動搖過嗎?』我會說,確實動搖過」,「但敦煌文化的感召令人實在難以抗拒。」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美術研究專家趙聲良因一篇文章與敦煌結緣。一九八四年從報紙上無意間看到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所言「敦煌很缺美術人才」後,即將從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專業畢業的趙聲良,隨即寫了一封自薦函,而段院長也回信,歡迎他來敦煌。

趙聲良說:「當時雲南家裡人堅決反對,說這裡太苦,但我一畢業就悄悄來了。」在趙聲良記憶裡,「這裡的第一個冬天是艱辛的,南方人不會生火爐,每天早晨從土房子裡凍醒時,鼻孔裡都是冰碴子。」他笑著說,等學會生爐子時,冬天已經過去了。

收歸國有 有效保護

「在偉大的莫高窟面前,任何個人都是渺小的。」談及敦煌石窟,趙聲良說,美術研究必須要有實物調查,敦煌石窟壁畫便是中國美術學研究的最佳基地。

七十年前,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那是敦煌研究所的前身,此舉代表著敦煌石窟從此收歸國家保護、管理,結束了任由自然風雨侵蝕、人為盜劫破壞的歷史。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具一定規模和影響的遺址博物館、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研究中心、國際敦煌學研究基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扎根敦煌超過半個世紀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七十年的成就,是敦煌研究院發展壯大的基礎,也是邁向「志於學」的歷史新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開展國際和國內合作,充分吸收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先進理念,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出席座談會的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指出,「敦煌研究院七十年歷史是中國石窟保護、研究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七十年來,敦煌研究院構築了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經過科學數據研究,確定單日遊客承載量,實行預約參觀制,為國內古建築文物保護樹立了里程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