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曾是湖瑠公圳荒地成良田

廖振順 |2014.09.06
2911觀看次
字級

文與圖/廖振順

(北市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

若說台北曾經是個湖泊,許多人會感到驚訝與無法置信。若說到瑠公圳,多數人則多是聽說過,但卻不知道這些圳道如今是否還在?而且消失的圳道可有留下任何蹤跡或是影響。

在公元一六九七年(距離今天三百一十七年前),一位叫郁永河的清朝小官員,為了取得硫磺,漂洋過海到台南,再風塵僕僕乘坐牛車,花費一個月時間,一路艱辛地來到台北,當時他眼前所看到的是一片汪洋的台北湖。

當地的社商張大先生,告訴郁永河,眼前的湖水,是三年前的一場大地震之後給震出來的。若是用今天的專業術語來說,這種現象叫做「土壤液化」,土壤液化到台北變成一個湖!

那真是有點不可思議,可以想見當時的地震規模至少也有八級以上。

可是這樣的湖持續了多久呢?大約不超過十年,因為大地震後十五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和戴伯歧向清政府申請開墾萬華到松山的一大片蠻荒區域。

開墾荒地創造農田需要有穩定水源的灌溉,最早出現在台北盆地的灌溉渠道,大約是在大地震三十多年之後所興建的「霧裡薛圳」,霧裡薛圳的灌溉範圍大約是今日的台安醫院到中正紀念堂一帶,往北則到基隆河。慢慢地,後繼開墾者不斷到來,尤其是來自漳州的墾民,為了遠離泉州人的勢力範圍,儘量往松山地區開墾,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郭錫瑠,郭先生花了畢生積蓄和全部生命建造了一條農田水利灌溉系統—瑠公圳。瑠公圳擁有兩條幹線,十二條支線,其中第二幹線將過去的霧裡薛圳系統納入,而第一幹線則是延伸到一直缺水的松山地區。

仔細觀察瑠公圳的位置,圳道始終走在海拔位置較高的地方,而原有台北盆地內的小溪,則大致平行且位在圳道與圳道之間地勢較低窪之處。因為圳道的功能是為了提供灌溉水源,位在高處才能最大可能的將農田灌溉用水,輸送到最遠的範圍,而原來散布在盆地內的小溪流,就成了最佳的排水溝渠。

無論是原有自然溝渠,還是人工開挖的灌溉渠道,都在台北市的擁擠街道中留下一些不夠「筆直」、不夠「調和」的痕跡,例如知名的景美夜市,攤販羅列兩側的狹窄通道,突然間就從景文街分裂而出,而後一路細細長長的延伸出去,並且平行著羅斯福路,其實,應該說是羅斯福路平行著它,因為它就是兩百七十四年前的瑠公圳主幹道。

另外一個例子,信安街彎彎曲曲地延伸在陸軍保養場旁,實在不像「正常」的馬路,比較像是一條河流,實際上,它就是瑠公圳的第一幹線,這一條幹線繼續向北流淌到三張犁分流,往右走變成五分埔支線到松山,往左走則繼續是第一幹線,此幹線今日變成並不很直的延吉街。

瑠公圳留下許許多多的刻畫和痕跡,這些痕跡中比較明顯的大致上有四類,一是公園、二是違章建築、三是停車格、四是神壇。公園算是最佳利用,可以讓擁擠都市稍稍喘一口氣,神壇、停車格、違章建築的存在,一方面讓人無奈,一方面卻也令人恍然大悟,過去經常可以看到一堆高樓之間,忽然夾著一間低矮的鐵皮屋,總覺得怪怪的,想不透為何不做更有效地利用,原來過去這裡是灌溉圳道,土地根本不是鐵皮屋主所能擁有的。

閱讀金頭腦

圖說台灣地名故事

作者:蔡培慧, 陳怡慧, 陸傳傑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3/11/06

郁永河集

作者:郭侑欣/選注

出版社:國立臺灣文學館

出版日期:2012/12/01

科技新鮮事

台菲科技合作

降低天災威脅

台灣與菲律賓日前在馬尼拉舉行第4屆部長級科技合作會議,雙方同意就地震、氣象、海洋地質等多個領域展開具體合作計畫,降低天然災害對人民的威脅。

雙方人員會中同意成立「火山、海洋、颱風暨地震(VOTE)技術工作小組」,評估與研議台菲在這4個領域應優先執行的關鍵計畫,並整合雙方相關機構,達成「群組化」的作用。

台菲也同意以台灣的海洋研究船,與菲國科技部人員共同研究馬尼拉海溝及鄰近區域的地質,預定在4年時間內完成資料蒐集,深入了解菲國島嶼形成過程以及地震潛在威脅,讓專家能做合理、完整的科學推論與評估。

專家認為,馬尼拉海溝有地震的潛勢,對毗鄰的台灣也構成威脅,而菲國針對馬尼拉海溝的「最新」地質研究,卻已是30年前的資料,亟待更新。

菲國氣象局人員也向台方報告,由台灣贊助設置在菲國北端島嶼的都卜勒氣象雷達,可望於今年12月開始與台灣分享氣象數據,預測颱風動向,讓雙方都能夠及早進行防範措施。

交通需求高 堀川成新生南北路

日本占據台北期間,台北漸漸失去了對瑠公圳的灌溉需求,卻對都市內的排水需求日增,在一九三三年日本人利用瑠公圳在台灣大學西側的第二幹線,和都市內部原有的溪流,加以拉直、濬深、串接而形成了「特一號排水溝」,後來這個排水溝又叫做「堀川」。印象中,一條大排水溝伴隨著溝邊兩側的樹木,長長地延伸到路的盡頭,這是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台北人回憶。隨著都市發展,繁忙的交通對道路的需求越加殷切,堀川就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加上了蓋,變身成了今日的新生南北路。

台北市民常常到台大校園裡蹓躂,台大校園裡的生態池大概是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市民常誤以為生態池是過去瑠公圳的一部分,其實,生態池是為了表達瑠公圳的「意象」而增建的,與原來的瑠公圳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台大校園裡的瑠公圳到底有多少?又在哪裡呢?運用過去的航拍照片疊覆在現有的衛星影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瑠公圳與現今建築的相對位置,台大校園裡包含了瑠公圳第一幹線的大安支線,以及第二幹線的第一霧裡薛圳支線,大安支線越過基隆路四段,從台大造園館旁的小門進入,流到水工試驗所門前分岔,右走流經圖書館前的草坪,左走則流經醉月湖畔轉個彎,再從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穿出校園。

第一霧裡薛圳支線從九汴頭分出後,自體育館穿入校園,接著流過室外泳池旁,轉個彎,對著天文數學館而去,並穿出校園越過辛亥路二段。藉著歷史航照照片,可以很清楚的回答過去的疑問,第一、台大校園內有沒有瑠公圳?答案是有,而且有兩條支線;第二、校園內是否有日本人建造的排水溝渠,答案則是沒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