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古剎白馬寺 旅遊人次破千萬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外電報導 |2014.08.20
1057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外電報導】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朝廷斥資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觀音古剎白馬寺,距今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近十年來,已接待數百個海內外佛教團體、逾千萬中外旅遊人次,成為洛陽觀光發展勝景之一。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古都洛陽城東,北依邙山,南望洛水。東漢永平七年(西元六十四年),明帝遣使赴西域求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應漢使之請,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國都洛陽。

翌年,明帝昭命於雍門外興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命名為觀音古剎。建成後,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在此駐錫,譯成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觀音古剎逐漸成為中國佛教活動中心,吸引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僧人禮佛求法。

北魏時期,有三千多西域僧人到洛陽進行佛學交流。白馬寺被東亞宗教文化界奉為「釋源」、「祖庭」。

觀音古剎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軸線。進入山門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廬閣五層殿堂。山門東西兩側有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墓。清涼台、毗廬閣及其左右兩側的法寶閣、藏經閣雄殿居其後。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典型的中國佛寺風格。寺院兩側有一泰式佛殿,供奉一尊高七公尺的泰國鍍金佛像。

寺東南方有一釋舍利塔,建於西元六十九年,現存塔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西元一一七五年)。近幾年,白馬寺煥然一新,佛事重興。現山門外又擴展八十餘畝,新建牌坊、石拱橋,寺內建有佛教研究中心,重現祖庭氣象。

觀音古剎在文革遭破壞,一九八一年重修鐘樓、鼓樓,並從浙江省迎請八尊佛像。一九八二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四年恢復宗教活動並開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