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粉絲 偏鄉小學 不放棄奮鬥——《神木國小再見!》

文/楊鈺崑 |2014.08.09
1948觀看次
字級

文/楊鈺崑

一所以「神木」為名,期盼能像大樹一樣千百年庇護孩子長大的小學,卻因為天災在創校六十五年後被迫廢校(併校)。學校的最後一批學生,被迫與學校一同「畢業」的五個孩子,他們如何相濡以沫,共同度過最後的一年?導演鄭慧玲所拍攝的紀錄片《神木國小再見!》,說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影片從土石流沖垮南投信義神木村的愛玉子溪橋,帶出整個故事:八八風災重創後,居民陸續遷移,當地小學學生人數急遽減少,到二○一三年只剩下五名學生,學校面臨廢校。但導演並未以沉重的調性呈現,而是以平實的手法娓娓道來孩子一同上課、嬉戲、飲食、起居的種種情景,穿插著四年後愛玉子溪仍滿目瘡夷的畫面。

然而,就在這日常中,我們看見天災帶給孩子的心靈衝擊:比起停電,更害怕的是土石流;玩著玩具挖土機,想的是能有一條回家時更安全的路。而孩子也不是沒感覺到即將到來的分離,就像二年級宥靜的生日願望「希望學校不要廢校」,大人卻只能苦笑著回答:「這願望有點困難……」

從二○○九年風災過後,鄭慧玲以四年多的時間,長期記錄神木村隆華國小、神木國小兩所學校的發展,陸續完成《隆華小偶仔》(www.youtube.com/watch?v=aacn-95oPsM)、《隆華國小漂流記》(www.youtube.com/watch?v=hhXYoOgRtTQ)與《神木國小再見!》三部影片。

兩所學校,一所在師長及地方人士奔走下,克服諸多問題終於復校,另一所卻不敵大環境的困難而結束歷史。然而,不論結果如何,老師、家長、學生對學校的感情都是一樣真摯濃烈,也都曾付出諸多努力。

從教育資源更有效配置的角度來看,隨著學生人數減少,部分偏遠學校廢校、併校勢在必行。從平等保障受教權而言,偏鄉孩子的權利自不該被忽視。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偏鄉學校往往不僅是教育機構,更常常是凝聚居民共識與社區感情的核心。

在台灣各地,還有更多像隆華、神木兩所國小這樣的偏鄉小學,在各自不同的困境中為孩子的未來、為社區繼續奮鬥著,這也許才是我們在觀看影片的同時,應該持續關心的議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