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消夏詩】 葵扇搖風繞樹行,晚涼新浴葛衣輕

文/張海法 |2014.07.23
2600觀看次
字級

文/張海法

很多人稱夏天為「苦夏」,因為在這個季節裡最大的感受是炎熱,故有赤日炎炎、驕陽似火、烈日灼灼、火傘高張、暑氣蒸人、夏日可畏等成語。

古人沒有冷氣風扇,炎炎夏日,或棲於樹蔭下,或倚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古人感懷於大自然賦予自己的清涼世界,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避暑佳作流傳下來。

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納涼〉就寫得妙趣橫生:「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其首句用「攜」、「來」、「追」三個動詞,逐遞表現詩人追尋納涼勝地的內在感情;緊接著,詩人閒倚綠柳橋畔,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圖畫:月明之夜,船家女兒吹著短笛,笛聲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這種由外而內的涼意讓人沉醉,燥熱也自然退去。

坐在樹下或走進竹林,也是古人普遍採取的乘涼方式,在眾多避暑詩作中,這類作品也最多。

南宋楊萬里〈桑茶坑道中〉描寫了一個牧童為避酷暑睡臥柳蔭之下的悠閑情趣:「睛明風日雨乾時,草滿花塔水滿溪,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蔭西。」

中唐王維為消暑,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彈,樂而忘返,留下了千吟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臨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佳處。炎炎夏日,若得一處亭台樓榭相伴,著實是福氣。蘇東坡也樂於水邊納涼,寫下「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的名句;而柳宗元則作有〈夏晝偶作〉詩:「南州潺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心牖。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顯現出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樂。

夏天雖然暑氣蒸人,讓人受不了,但也是許多花果成熟的季節,有著令人陶醉的風景。

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詩曰:「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在山間幽靜的庭院裡,觸目都是綠樹濃蔭。微風掀動水晶一樣的簾子,帶來陣陣涼意,還送來一縷縷薔薇的香氣。

宋代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也描繪了夏日梅子金黃、杏子成熟、麥子開花的熱鬧場景。

古人說:心靜自然涼。夏天雖然酷熱難過,但讀詩卻可消夏解煩,幾首古詩、幾杯涼茶,細品慢吟,獨具情趣。「夕陽場圃樹蔭涼,麥豉瓜薑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煙影裡說家常。」王子彥的這首〈夏夕〉詩,儼然一幅恬淡的江南風情水墨畫,吟罷心清神怡!

「葵扇搖風繞樹行,晚涼新浴葛衣輕。一溪流水隨蔭綠,人立平橋話月明。」這是清代洞庭詩人袁景瀾〈夏日村居〉組詩中的一首,讀此詩,也想要薄衣搖扇,好讓清風拂面、溪水生涼意。

而組詩中的另一首:「消夏灣頭雲水深,浣紗人去剩飛禽。石公石姥常相對,坐話滄桑閱古今。」從詩中可看出鄉間兩老在林邊賞鳥、溪頭私語,心情多麼悠然自在,哪有「苦夏」之憂?

今天,我們翻閱這些詩作,特別是在炎炎夏日,品讀古人的納涼詩句,其實就是在乘古詩的涼意,消自身的暑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